(吉隆坡21日讯)随著中国从“中国制造”逐渐转型为“中国创造”,大马企业如何从马中贸易受惠、合作共赢成为了一个焦点;新任马中商务理事会(MCBC)主席丹斯里卢成全认为,在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下,该理事会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将是推动马中双方企业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在促进技术转移与人才培育方面,以助力我国迈向高科技发展。
卢成全说,我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协助更多高科技企业落地、技术转移,以培育国家人才,才能让国家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因此在引进高质量的制造业来马投资时,也要让本地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扩大经济蛋糕,让企业从中受惠。
为此,卢成全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称,我国要吸引的中资不仅仅是聚焦于原料加工方面,同时也要扩展到高端或其他高附加值的产业。
“这就好像办科技创新园的模式一样,将中资引来大马,搭建一个技术落地与孵化的平台,让本地企业有机会与之与之接轨,进一步推动技术在本地发展。”
他说,该理事会将扮演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桥梁角色,积极推动政策的灵活性与效率,在协助招商引资之际,也将致力协助本地中小型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受惠,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简单来说,我们不仅要提升效率,同时也要做到快而精准,所以这几年将会是关键期,以协助企业向上发展。”
谈及大马企业在中国投资时的优势领域时,卢成全则表示,大马目前较具优势的产业包括燕窝和榴梿,惟这些多属中小型企业,因此需要产业升级以提高竞争力。
“我们(大马)现在最缺的不是资本,反而缺的是人力资本,人才外流问题必须正视,同时要思考如何推动以科技为导向的创业与创新。”
他认为,传统生意固然仍具有市场,但若不与科技接轨,最终将难以维持竞争优势,因此未来在企业发展时,应同步导入科技创新,才能有更好于他人竞争的能力。
他说也谈及,两国双园的发展情况,并指关丹产业园的发展如今已趋向饱和,钦州产业园还在发展,目前需要探讨两国双园的多栖发展。
他说,马中两国在中小型企业上的定义有所区别,其中在制造业方面,大马中小型企业的营业额是定在5000万令吉以下,而中国则是在2亿元人民币(约1亿1200万令吉)以下。
“以此对比,我们的中型企业在中国可能只是小型企业,所以这种门槛上的差异,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在战略和一些优势互补的情况下,如何协助更多大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