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23日讯)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认为,唯有将“学习”与“情感”两者融入日常,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引领学校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素质,延续华教的生命力。
他指出,我国当下的教育挑战,已经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心灵引导”与“人性培养”,教育的世界,正面对两股强大的趋势。
“首要的是人工智能、数据革命不断重塑教育方式。益普索(Ipsos)《2025年大马教育观察》显示,公众对教育系统的信心偏低,不足半数给予正面评价。”
他说,教育改革亟需聚焦“平等可及、现代基础设施、安全的数码环境”。同时,学界亦指出大马教育系统在师资、课程自主、学校自治方面仍有挑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时,有办法持续学习、应变与创新。”
陈友信是今日出席“马六甲华校历史特辑专题讲座暨推介礼”,在会上致词时,如是指出。
出席者包括甲州董联会主席萧汉昌、署理主席杨应俊、筹委会主席杨才国、主讲嘉宾徐威雄博士、邱克威博士、甲州督学林婷心、前督学刘荣禧、国会议员邱培栋、州议员刘志俍等。
他续称,近年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情绪压抑后遗症越来越大,引起公众对学校安全、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比如教育部宣布将加强危险物品查核、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频率、扩展辅导资源、增设闭路电视监控,而警方将加强校园警力部署、升级学校安全措施等。”
“因此,我们必须集体反思教育前线的角色。我们要强化两项核心能力。其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是社会情绪学习的深化。”
他认为,目前需要更开放、更灵活、更具前瞻性的学习生态,帮助学生在压力与竞争之中,学会自我觉察和调适,让他们成为能理性思考、感性共情的新世代公民。
“正如近期有关校园暴力与心理创伤的讨论所指出,当同理心缺乏,安全就岌岌可危。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会读书、会做题,更要教育他们会做人、会爱、会反思。”
不过,他也呼吁华教同仁以身作则,实践自主学习,共同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吸收新知、掌握科技、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并行,而不被时代抛在后头。
“我们的理事、董事、教师都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华教同仁要身体力行,掌握情绪、提升情商,以理解代替指责,以支持代替冷漠,共同营造温度与尊重并存的教育生态。”
另一方面,萧汉昌说,《同声共振,百年续航——马六甲华校历史特辑》历时一年多精心编纂完成。
他感谢主编与编委团队的辛勤付出,从浩瀚的档案、零散的口述记录、泛黄的旧报刊及各校珍藏的史料中,细心梳理、严谨考证,一点一滴地重现了马六甲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
同时,他说,在州内多所市郊华小面临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困境下,迁校不是放弃,而是重生,让学校进入人口增长和有需求的地方,迎向更广阔的未来。
“当我们探讨微型华小的困境,并非传递悲观,而是呼吁以更开放、更长远的目光,为下一代规划可持续的华教发展路径”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