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毛姆、柏吉斯(Anthony Burguess)、忒鲁(Paul Theroux)、汉素音(Han Suyin)等人以马来半岛、新加坡或婆罗洲为背景的英文小说早为英语世界所知,但马来西亚本地英文小说的滥觞,则要从1950年代算起。其中欧亚混血的汉素音1956年书写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的《餐风饮露》(And the Rain My Drink),由于作者在马生活多年,热心介入本地文教活动,书中地方感性强烈,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反映当时人民生活处境的故事,出版后就有李星可的中译本出现,故视之为马英小说的开端亦有其历史意义。

著名新加坡学者王赓武年轻时也是创作者,早在1950年就出版了英文诗集《脉搏》(Pulse),但他发表英文短篇小说〈前所未有的感觉〉(“A New Sensation”),则是1950年代下半叶的事。当时校区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莱佛士学会主席霍思达(Herman R. Hochstadt)编了《契约》(Compact: A Selection of University of Malaya Short Stories,1953-1959),展现了50年代马英小说青涩的成果,〈前所未有的感觉〉即收入其中。在马来西亚联合邦与新加坡共和国建国的1960年代,马来半岛东海岸出生的魏讷桑(T. Wignesan),一九六四年编了《金花集》(Bunga Emas: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Malaysian Literature 1930-63),1968年,任教马来亚大学的费南窦(Lloyd Fernando)编辑《二十二个马来西亚故事》(Twenty-Two Malaysian Stories),都是早期马英小说的典律建构工程。

英文创作华裔居多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英文小说作者的族裔背景多元,不过整体而言英文创作者还是华裔人数较多。“华裔马来西亚文学”(简称“华马文学”)一如华马社群,呈现的是多语系统样态;其中的华语语系文学系统即我们所熟知的“马华文学”——以华文为创作媒介语的文学表现与生产。在殖民时期为南洋热带文学生产,依偎在“侨民文学”与“南洋色彩文学”之间。二战之后国家独立,华人多成为公民,但由于华文非国语,马华文学不被认可为“国家文学”。另一方面,1970年代以后,马来语已是国家的强势语文,华马社群中不乏受国民教育者以马来文为创作媒介语,其中林天英、杨谦来、裴忠义、萧招麟等人即卓然有成的“华裔马来文学”作者。

书写五一三事件

尽管马来文为马来西亚法定国语,不过由于当地的英国殖民地历史与背景,英文仍是通用语文,70年代以前接受纯粹英语教育的华裔不少,尤其是海峡华人、中产家庭与菁英阶层。较著名华马英文小说作者有李国良(Lee Kok Liang 1927-1992)、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蔡月英(Chuah Guat Eng)等。李国良早在1963年就出版了中短篇集《太阳底下的哑者》(The Mutes in the Sun),此外还著有短篇集《死亡仪式》(Deathisa Ritual and Other Short Stories)、长篇《空中繁花》(Flowers in the Sky)与《伦敦不是我的家》(London Does Not Belong to Me)。李氏在1950年代初留学澳洲时就开始写作,后赴英伦,为槟城律师,曾任州议员,短篇〈回到马来亚〉可说是早期马英小说的经典之作。《伦敦不是我的家》被论者许为马英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小说。

林玉玲在1969年离马赴美,后成为知名学者,但始终创作不辍,书也多在新马出版,其回忆录《皎月圆脸》(Among the White Moonfaces)和小说《焚香金箔》(Jossand Gold)追忆与再现了1969年在吉隆坡发生的五一三种族流血冲突事件。前者追忆她当年人在马来西亚的经历,后者试图还原历史现场,刻划几个亲身经历暴动事件的人的遭遇及其影响。蔡月英虽与林玉玲同辈,却于1990年代初才开始创作小说,著有长篇《静默回声》(Echoes of Silence)与《变动的日子》(Days of Change)及短篇集《古屋集》(The Old House and Other Stories)。

李国良在1992年过世,象征马英小说一个时代的结束。1990年代以来,华裔马英文学时有新人辈出,成为令人嘱目的新名字,他们包括纪传财(Kee Thuan Chye)、叶贝思(Beth Yahp)、欧大旭(Tash Aw)、陈团英(Tan Twan Eng)、与郑秋霞(Chiew-Siah Tei)等。除了纪传财,这群崛起的马英小说家多为具“旅行跨国性”的离散马来西亚作家,经常往返他乡与家乡。叶贝思的《鳄鱼的愤怒》(The Crocodile Fury)在澳洲出版后获得维州州长首作奖及族群事委会奖,欧大旭的三本长篇在台湾已有中译;郑秋霞以英文写了两本长篇小说,也以华文书写散文,为少见的双语华马作家。两人都是得奖作家。陈团英则已著有两本长篇,颇受看好。赢得2013年的曼亚洲文学奖的近著《夕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2012)中译本刚在台北出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九洞肯德基分店外暂停营运,不仅大门深锁,更是在门前拉上警戒线。

霹州9间KFC暂停营业

阅读全文
图取自网络

9根钉子插在路肩 男子跑步踩钉受伤

阅读全文

社媒发帖讽刺首相发森林城赌场执照 警捕土团党领袖

阅读全文

发现煎蛋是“碳灰”色 网民:店家要凭良心做生意

阅读全文

“我这两三天睡不着” 拖车姐道歉

阅读全文

希盟国盟 早市相遇

阅读全文

孙和声:金融危机的经济理路与人性

东方文荟

经济转型是近几年来常出现在媒体的用语。其本意是指,一国的经济结构,从农林渔牧转向工业,再由工业转入服务业。当然,其前提是...

阅读全文

麦翔:林连玉与陈祯禄论华教──马华公会华教政策的订立

东方文荟

如所周知,华教三大机构(教总、董总以及马华公会文教组三单位组成的“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的简称)成立于1953年4...

阅读全文

文革与中共的世代交替

东方文荟

以所谓的第几代领导人,以及每个世代的基本特征来分析中国领导人的代际交接是观察中国政治体制变化的一个切入点。大量的中外论文...

阅读全文

孙和声:民主化的挑战与出路──从《败退中的民主》一书谈起

东方文荟

自从1989苏联与东欧变天后,资本主义与选举型民主,可谓不可一世。选举型民主甚至成了不可批判的圣牛,成了一种教条、民主教...

阅读全文

因果:瓜瓜豆豆

东方文荟

中国五四运动健将胡适之,曾以“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九个字来勉励当时的新青年。具体的说,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若要成大...

阅读全文

新生代爱恨看董总风波

东方文荟

董总风波目前进入白热化,从星期四早晨叶邹两老大闹行政部,“宣布新政权的诞生”,到星期五凌晨改革派深夜探访董教总,这场闹剧...

阅读全文

不能实在,何从飞快?——谈新马高铁计划

东方文荟

上周我国首相纳吉与新加坡总理相见欢,看似两国关系风光明媚,未来有无限潜能。居然有无限潜能,就应该做些超越人民想像的事情,...

阅读全文

童敏薇:吉隆坡开埠之父──叶亚来街的由来

东方文荟

位于吉隆坡市区内的叶亚来路,是吉隆坡其中一条最早的道路,更是在叶亚来任甲必丹时期所辟建的两条“烂泥路”,即茨厂街与安邦巷...

阅读全文

有种政治叫乏味

东方文荟

两场补选来临,一场来自于意外,一场来自于人为。无论如何,该选的,还是得选。朝野都有守土压力,朝野都有胜选的需要。同样的,...

阅读全文

沈大伟的中国崩溃观?

东方文荟

在《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一文中,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