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听一个网友在社交平台投诉,指在她的生日那天,几个大学时期最要好的几位朋友相约聚会吃饭,她提早到餐厅,占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想说比较安静可以好好跟朋友聊家常,而朋友们也陆续到齐,一开始见面时大家还有热情寒暄,点餐、拍照,一切看似正常。
但不到几分钟,大家的注意力就被手机吸走,有人说忙著回工作讯息,有人刷社交平台,有人只忙著自拍,网友试著找话题,却只换来简单的回应,然后各自又低头继续刷手机,网友表示这种情况持续两个小时,气氛都显得尴尬。
曾几何时,我们也越来越常在聚会中看见一种奇怪却普遍的画面,几个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食物热气升腾,环境声充满著人来人往的热闹,但除了一开始的拍食物照及聊聊两句以外,通常在半个多小时后,大家似乎都会惯性拿起手机,回到"各自的手机世界"。
这个情况不止是在社交上出现,在家里也是,笔者也曾经因为工作而"机不离身",总是习惯有电邮的讯息立马看看是否有项目进来,总是想要第一时间回信,后来发现这种焦虑症会慢慢侵蚀生活的美好日常,于是开始学习不在吃饭的时间频密做工作的事情。
而在聚会上,笔者也开始学习减少在社交的餐桌上刷手机,但还是会发现有一些人,约出来后眼睛紧盯著视频,仿佛有重要的事情在处理,扎眼看下去他们的手机屏幕,原来在看小红书。
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无害的日常,但当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近乎突兀的疏离感,明明坐在彼此面前,却好像远隔千里,而这也是一种不礼貌的社交礼仪。
为什么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那是一种被科技催生的"新型焦虑",就是仿佛十分钟不看手机,就会觉得与世界脱轨。只要感觉自己刷完了视频,看了朋友贴上的近况,检查完所有的讯息没有遗漏,才会觉得安全。
大家仿佛更愿意把注意力交给陌生的讯息、短暂的通知、与现实毫无关联的资讯,而不是把专注力放在眼前难得一聚的朋友身上。我们不是不会聊天,而是被手机重新训练成不擅长面对真实的互动,甚至是觉得"聊天"没有刷视频来得开心与疗愈。
还有一个更奇特的现象,有些人在群组里热烈讨论,在社交媒体里可以用键盘打字大方互动,但当面对面坐下时,却像是需要重新学习如何聊一句完整的句子,一起吃饭,却没有真正共享任何情绪,就各自忙著刷手机。
个人觉得,刷手机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有时候,我们需要视状况而定,应学习在聚会上,把手机放下来,并投入、聆听、陪伴在聚会上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人到场,灵魂却出窍。在这个被资讯及科技推著走的时代,也许真正珍贵的,是那些在聚会上,还愿意收起手机、认真与你对话及愿意聆听你说话的人,也希望我们一起学习,放下手机,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