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师教学生和今天的老师教学生很不一样。那个年代是学生怕老师生气,今天是老师怕学生生气。大家都做过学生,学生怕老师生气是怎么回事很容易理解;但很多人没做过老师,老师怕学生生气是怎么回事就考大家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捉不准这点,也就可能看不明白这篇文章。
    
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可算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经验,列举几个:一、听写十个词,错一个手掌心鞭一下,有的老师用的是粗藤条,我的六年级华文老师桌上五六根藤条一字摆开,有粗有细,任你选。二、五年级级任老师心情不好,课室气氛紧绷,我只是眼神跑了一下,就被令到课室罚站,印象深刻。三、虽是乡村地方,却幸运有老师免费开口琴班,学的虽是皮毛,却足以让我今天能吹口琴自娱。有一回下大雨,以为逮著一个好理由不必回校练习,结果第二天就被老师狠狠地骂了一顿。四、三、四年级的时候,村里开始有电视机,学校禁止学生周日至周四看电视。校长和老师到村里饭店吃晚餐的时候,只要瞧见哪位学生看电视了,周会上就会被处罚。有一回我哥哥以为已考完六年级检定考试,因此周日晚看一看不会有事,我也一同看了,结果第二天都被校长鞭了。五、我肖老鼠,后面头发自然长出一条短短的老鼠尾巴,念预备班(初中一?)的时候,有一回纪律老师突检发现了,不听解释,硬把它给剪了。六、中三的商科老师,打学生的手法奇特,不用藤条,只用他的右手,先以拇指和食指捏著学生的耳朵扭转,学生的头只好跟著转圆圈,他随即快速把手松开,再是一个铁砂掌,一掌就拍到学生的后背去。他已熟练,整个过程是很从容的,狼狈的是学生。这个我没中过,但是看得多了。
      
听哥哥说的故事有一个值得提:他们有一位英文老师,印裔,全校出名。他会把两个手掌置放在学生脸庞左右两侧,然后问“You are…” 还是“You is…”,答”You is…”的他马上一个耳光就扇过去,学生晕头转向,还搞不清楚是左脸颊还是右脸颊被扇了,而由于捉摸不到他会出左掌还是右掌,许多要闪躲的学生都避不了。这故事哥哥和几位同学做为旁观者事后说起来都乐极了,我们不在现场的听了也是笑得捧腹。
      
今天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什么意思?一、如果学生爱坐在课堂后排座位,因为据他们说坐在那里比较舒服,那么即便老师认为那样容易分心、师生互动困难、不利学习,也不便命令(建议和劝导往往没效)学生往前挪。另外,如果老师的字体坐在后排座位的学生看不清楚,不是学生应该往前挪,而是老师理应把字体写得大一些,或者善用教学科技确保学生有良好的上课体验。

二、老师设习题时,也得一并准备题解,只提供答案是不够的。结果学生最后不是解题而是读题解。只读题解导致考试不会作答,当然要反过来归咎老师准备的习题不够了。另外,老师期望学生有疑问时应该尽早来见面讨论,但今天的说法是:时代不同,学生比较愿意请教同侪。不管是老师教法、作风还是建议,可行与否,好或坏,难以客观评估,但总得先问问学生感觉如何。

三、学生的心声要被听见。如果老师不听,随时可以电邮让老师的上司听一听。这制造的是什么气氛?许多老师最后都衍生出“学生你高兴就好”的心态。学生填的反馈表是多得和千篇一律得连他们也懒得再读一遍问题。只要一百位学生中有一位认为老师教书速度太快,老师就得解释或检讨。老师的教学质量由学生评估,学生听不懂课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理论上当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很可能有问题,但既然学生有意见,该走的程序就必须走一遍。学生的反馈转成数字,成了老师升等的其中一个因子。要升等就得掌握好学生评估这一块,多少人真能“该对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

四、鞭打已成历史,社会认知已是如此,但言辞、语气、脸色也要留意,这一点大家或许还少有听闻。倪可敏的那个神情、肢体语言和那句质问:“你来自哪个媒体?” “Utusan Malaysia。我会记得,我会打电话给你的主编”如果他最后没有道歉,就真是羡煞为人师者了!
      
上世纪70、80年代老师的教育风格虽然不见容于今日,他们毕竟心里有学生。今天的“学生中心”理念盛行,却不是“心里有学生”那一回事。老师怕生气的时代,愿意心里有学生的老师,也是少之又少了。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34岁长腿女星宣布离开TVB 曾是谭咏麟、徐小凤等巨星伴舞

阅读全文

车起火醉男逃生称“车内没人” 警消惊见两岁幼女烧死安全椅上

阅读全文

【金马62】范冰冰凭《地母》夺影后哽咽爆哭 当初力争角色“想重新来过”

阅读全文

袁锦伦夫妇遇严重车祸 林佩琦:与死神擦肩而过

阅读全文

百岁敦马载妻子兜风 “APA100”引关注

阅读全文

逾千亲子涌动物园 儿童免费同庆儿童节

阅读全文
1931年槟榔屿巨鲸搁浅美湖,数百渔民一同下水,用竹篙与木桨推扶鲸身,让搁浅的巨鲸回归大海。(示意图)

雷子健:巨鲸搁槟受欺凌

东方文荟

1931 年初春,槟榔屿美湖(Gertak Sanggul)外海格外安静。晨雾尚未散尽,渔村依旧在朦胧之中。几名渔民正照...

阅读全文

孙和声:从日相媚美谈起

东方文荟

特朗普10月底访亚洲大有斩获,特别是在日本,不但得到日本5500亿美元投资的承诺,也为美国军工业获得大量订单。美国是全球...

阅读全文
1832年法国航海家Dumont d'Urville首提Malaisie,即英文Malaysia的起源,但地图上的浅蓝色区域没有包括马来半岛。

雷子健:马来西亚前尘梦

东方文荟

有时候,我觉得Malaysia这个字眼,是当代地图忽然漂回旧梦的一块碎片。这个国名看似现代,却在约莫200年前的水文记录...

阅读全文

姚文杰:声音的艺术

东方文荟

曾几何时,下班时间开车回家常常听已故足球评述员罗斯尤索夫(Ross Yusof)讨论足球。从英超到欧冠,从国际赛事到我国...

阅读全文

林艾萱:新时代的联系礼貌

东方文荟

在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年代,电话可说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方式,那时候,电话铃声的响起是一种被重视的象征,代表有人有事情...

阅读全文

陈仁杰:学术殿堂不容狂言

东方文荟

学术的殿堂,本应是追求真理、尊重证据与启迪智慧的所在。然而,当一名身居高位的教授在讲坛上以“古罗马人向马来人学习造船技术...

阅读全文
一名女记者走访蜈蚣山,据称遇见了一条白蜈蚣,回去随手买了彩票竟中大奖。(示意图)

雷子健:遇白蜈蚣鸿运来

东方文荟

芙蓉蜈蚣山天师宫的香火,从来不绝。山路盘旋而上,石壁上固定著大蜈蚣塑像,这条鲜红蜈蚣静静伏著,金环映日,红足如火。游人抬...

阅读全文

杜新宝:“穷目”和“登楼”之间的关系

东方文荟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是自然观察,后两句是逻辑推演。​...

阅读全文

姚文杰:天边一光新的希望

东方文荟

夕爷曾经评论卢国沾(Jimmy Lo)歌词为“返璞归真”。依我浅见,大概就是有什么音填上什么字,而且表现手法不加修饰。这...

阅读全文

林艾萱:精简生活最养人

东方文荟

随著年岁渐长,会愈发体会到“少”并不是匮乏,而是一种成熟的选择。年轻时,我们总以为生活要尽量丰富,房子要大、衣柜要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