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咯新村的老人经常聚集在篮球场内打发时间。

留守系列(下篇)

新村年轻人往大城市发展,许多年迈父母因无法适应大城市生活,选择独自在老家生活,或是两夫妻相依为命。位于柔佛北部的昔加末,由于工作机会少,不少新村出现人口外流,形成老人留守乡下的情景,留守在新村的年长者的心灵与生活缺乏关注。

昔加末彼咯新村近年来人口逐渐老化,村内交通不便,许多老人的孩子因生活忙碌而鲜少回家探望,新村大街的篮球场,成了老人聚集的场所之一,他们有者抽著烟,眼神看向远方。有些则聚集在一旁下棋,或三三两两坐在一旁聊些有的没的,打发时间。

咖啡店通常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早上与下午时段,他们在此享用早餐与下午茶,看著报纸,毫无边际地聊些话题,消磨一天的时光。摩哆则是他们在村内的代步工具。

不习惯城市生活

大马共有450个华人传统新村,辉煌时期总人口曾高达168万人,主要以农耕业、加工业及服务业三大领域为发展。然而,随著时代转变,由于没有新的经济作业,年轻人往大城市谋生,加速新村人口老化。

随著年轻人往大城市发展,以获取家庭收入,小孩与老人则留在新村家里。当中有不少年轻人在城市组织了家庭,而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新村的父母,则选择继续留守在新村。在交通不便的新村里,若孩子没有回家探望,与孩子见面的时间是微乎其微,有可能是半年或是一年一次。

位于昔加末县的彼咯新村,是人口老化与年轻人外移情况严重的典型例子之一。该村通往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是火车,村内只有一辆德士,以及一些私家车服务。

根据“东南亚社区观测站”(SEACO)在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60岁以上独居老人约有148户;其中,华裔独居老人占了逾85%。

新村大街上有一家传统理发店,老板在彼咯新村经营理发店大半辈子,孩子长大往大城市发展,他则与妻子留在村内。

“虽然孩子要我们去吉隆坡生活,但我感觉像在坐牢,生活不习惯,选择回来。”

老板平日除了帮村民理发打发时间外,也会到园里看看或是打打麻将消磨时光。

“孩子一般上一年回来两次,就算想孩子也没有办法,我在那里住不习惯,还是在新村的生活写意。”

彼咯前村长刘金龙(75岁)目前与孩子居住在居銮,但平均每月都会独自回到彼咯的老家生活一段日子。

他指出,彼咯早期以务农为主,村民大部分是小园主,但随著年轻人口外移找工作,因此目前年长者居多。

彼咯前村长刘金龙闲暇时喜欢写作。
彼咯前村长刘金龙闲暇时喜欢写作。

心灵寂寞无处诉

“很多村民都不愁吃不愁穿,大部分人的孩子都在外地甚至国外生活。孩子在国外发展听起来很不错,但许多人都是有苦说不出。孩子忙于工作,能回来探望的时间不多,心灵的寂寞与空虚难以倾诉。”

由于村内缺乏活动中心,民众礼堂、篮球场及咖啡店是年长者打发时间的地方,有时候他们会漫无目的地坐在篮球场发呆,或是下棋,或是与朋友谈天说地。

独居老人精神生活匮乏

独自留在新村生活的老人,缺乏亲友关心,有者甚至在家中逝世,子女却浑然不知。

民主行动党彼咯州议员林永源透露,彼咯新村就曾发生有长者死在家中却没有人知道的案例,直到撬门进入后才发现。

“没有儿女的陪伴,村内老人的一切起居饮食都自己包办,若是生病,也是自己去看医生。”

因此,他建议政府应设立关注年长者健康的医疗团队,可定期上门为长者进行检查,了解他们的健康问题。

“孩子因为工作,一年回来探望年迈双亲的次数有限。独自生活在新村的老人都面对孤独感,却从不轻易将感受倾吐。”

除了鲜少吐露的孤独感,新村的生活与娱乐活动也很乏味,大多是到园内走走,与朋友聊天、打牌或是看电视。

“年长者的精神生活匮乏,有者经常独来独往。我建议,可通过设立社区中心,让他们学习新知识,认识朋友相互交流,丰富生活。”

此外,他也建议,政府加强新村对外的公共交通系统,如设立往市区的免费小型巴士服务,让新村老人能够与外界连接。

马振良(右)与妻子潘满妹(左)经常打理住家外的菜园,消磨时光。
马振良(右)与妻子潘满妹(左)经常打理住家外的菜园,消磨时光。

生活悠闲 住在新村更自在

对习惯了新村生活的年长者而言,城市生活犹如“铁窗生涯”。他们向往自由的生活,纵使与孩子无法长时间共处,仍选择留守新村。

凌晨2时30分,72岁的马振良便与妻子潘满妹(67岁)到胶园割胶,上午9时许回家后用餐,中午睡个午觉。有时候朋友来电,就会到大街咖啡店喝茶,但大部分的下午时光,都会泡个茶,与妻子一人一杯,看著电视,度过午后时光。

傍晚时分,马振良会到妹妹家找她聊天,或上网打发时间。他的屋外种有杨桃树、花卉及蔬菜,闲暇时两夫妻种花、拔草、包水果,或是与邻居朋友聊天。

“我的3个孩子,一个在新加坡工作、一个在吉隆坡,另一个在香港。我们还是习惯了新村的生活,但每个月尾仍会乘坐火车到新山,再到新加坡孩子的家住上几天。”

马振良形容住在城市的生活,大概生活了4天就要生病了。他透露,由于孩子外出上班,白天只剩下两老在家,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反而在新村的家里更自在。

据了解,彼咯新村有80%是小园主,有一些村民会跟孩子到大城市生活,但也有不少选择继续在新村生活。

 

 

【留守系列】

上篇:父母越堤工作 留守孩子送托管

中篇:“每天都想念”孩子期盼父母陪伴

下篇:年轻人往外迁 留守老人需关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难抵杯葛潮 ? 柔州15间KFC分行暂停营业 

阅读全文
台湾宝林茶室信义A13店在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停业。(图取自台湾中央社)

【宝林茶室中毒案】再添一死 大马籍工程师抢救一个月不治

阅读全文
吉打肯德基(KFC)快餐店抵挡不住杯葛潮?整个吉打共有49间肯德基快餐店分行,其中11间暂时停业。

吉KFC抵挡不住杯葛潮? 11间暂时停业

阅读全文

杨茜尧大谈出轨 罗子溢自爆夫妻分房

阅读全文

朝野互动 引人瞩目

阅读全文

【LIVE】新古毛补选提名(国盟)(报导:李素雯)

阅读全文
《头巾文选》编辑阿扎莉亚留日四年,在族群和语言相对单一均质的社会中,头戴头巾的她经常要忍受旁人的目光,曾经最令她难受的是,学期刚开始时没有任何同学愿意与她同座。

【专题】你为什么(不)戴头巾? - -22女性与头巾的经验书写

系列专题

戴上它;拿掉它;你是否受到压迫?难道你不懂这是必需戴上的?你是恐怖分子么?这是最新的潮流吗?戴著它会很热么?你为什么不戴...

阅读全文
居住在托管中心内的孩子都会自动自发做功课。(摄影:刘维杰)

【留守系列-中】“每天都想念”孩子期盼父母陪伴

系列专题

留守系列(中篇)居住在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为了生活而往大城市发展。有些因工作关系及生活费等因素,选择将孩子交由住在乡下的父...

阅读全文
住在托管中心内的小朋友,每天都要自己折被收拾床铺。(摄影:刘维杰)

【留守系列-上】父母越堤工作 留守孩子送托管

系列专题

留守系列(上篇)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每天埋头工作,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将生活奉献给工作。许多人因忙碌而对成长中的...

阅读全文
吴佳伦(左)和陈燕鸣(右)将身后的流动咖啡车开进古来大街的店内,经营咖啡馆,不再流动性卖咖啡。

【小夫妻创业】边驻唱边卖咖啡 音乐眷侣家乡筑梦

系列专题

小夫妻创业系列完结篇一句“我想要开一间咖啡馆”,一对年轻夫妇从一台流动咖啡车开始,开著车到处贩卖意式咖啡,去年底开始落脚...

阅读全文

【双福文学40】张依蘋摸索“浪漫主义”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9(完结篇)对一名作者而言,除了需具备书写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马华作家张依蘋尽管已踏...

阅读全文
吕育陶出版过3本诗集,包括《在我万能的想象王国》、《黄袜子。自辩书》及《寻家》。

【双福文学40】吕育陶用诗记录生活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8“即使在台湾,社会也养不起一个全职诗人。文学创作是我工作之余的一个嗜好,但我却用专业的态度对待业余的嗜...

阅读全文

【双福文学40】林健文探索诗歌美妙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7毕业于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工业科学系的文学创作者林健文,曾创作超过300篇诗,虽然他是名工程师,然而文学就...

阅读全文

【双福文学40】翁菀君找对方式永续创作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6文学创作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只要心中的一团火还未熄灭,握在手上的笔也不会停下。马华文学创作家翁菀君在创...

阅读全文
林成兴认为,文学创作是条寂寞又迂回曲折的路,但只要以快乐而宽阔的心去思考,以平静祥和心态去书写,就可减轻挫折。(摄影:陈启新)

【双福文学40】林成兴勤耕文学之田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5被称为“素人作家”的林成兴(笔名:冰谷)退休前是从事农业工作,农业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部分,也几乎成为他...

阅读全文
王涛警醒不可被生活击倒,必须坚持,因为文学创作是生活甚至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双福文学40】攀文学高峰 王涛深层耕耘

系列专题

双福文学40系列4“文学是一辈子的事业,是我们生命的印记;要走上更高度的文学顶端,需要开发思想和艺术的高度、阔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