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经济饭店,主打口号是“100样菜任选”。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珠子都快跟不上了,菜是多,但老实说要真数到100种,还真没有,但菜式确实是比一般经济饭店多出几倍。所以抱著试一试的心态,打包了一尾中型炸鱼、西兰花及甜辣猪肉,没有配饭纯买菜的那种,付钱的时侯差点以为自己听错。
不要以为我要喊贵,这次恰恰相反,三样菜有鱼有肉,只须20令吉。
讲真,我平常没那么常吃经济饭,主要是家里有煮,出门觅食时,除非经济饭的菜式非常吸引我,否则面食系还是我的心头好。再加上,以前吃过太多不“经济”的经济饭,心理阴影还没走完。我之前的公司就很不幸的座落在不经济的经济饭雷达中,记得有一次被雷到不行的经济饭报价后,那一天我默默干完那一顿“沉默是金”的经济饭,也我终于明白“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什么滋味。
因此,就有人说,我们槟城人不应该叫经济饭,而是叫杂菜饭比较贴切。
确实在经济能力不差的时代,经济饭已从当年的“便宜饭”转型为“煮炒快餐化”,很多“大菜”逐渐充斥经济饭的选项,经济饭经不经济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选择多不多,菜式好不好吃,所以就出现了泰式、韩式、越南式经济饭,其实就是以各国菜色融合大马的经济饭特色。
讲到起源,其实《维基百科》有写,经济饭是80年代起源于大马。不过我们新加坡的邻居看到这段大概会皱眉头,因为他们的“菜饭”也是一样的东西,还满街都是,只是在菜式选择上真的输我们一点点。
新加坡人要是真的不服气也可以理解,毕竟以前一家人嘛,文化饮食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后来连中国人也来参一脚,说这概念是南方菜摊子演变而来。听起来也不无道理,毕竟马新早年大多是广东、福建、潮汕移民,但你要说“经济饭”是中国南方人的产物,那就不厚道了。
虽然不否认马新两地早期有很多南来的南方人,也不否认经济饭以中式菜色为主,但我们的大马经济饭,是杂而精、乱中有序,各族风味融合而成的产物,什么酸辣魔鬼鱼、咖喱鸡、肉碎茄子、菜豆煎蛋、日本豆腐……浓浓的南洋味,这不是你随便在国外就能复制的。
最后我想说,其实现代人吃经济饭,已经不太管“经济不经济”,更在乎的是“好不好吃”、“有没有选择”。但要是能遇到像这家这样,菜好、价钱又真心便宜的,那真的会让人笑著买单,然后不小心写一整篇文来推荐。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