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毕业季,打开社交媒体,陆续可见国内外各高校举办毕业典礼的消息。
中文里的“毕业典礼”将焦点放在“毕业”两个字上,标志著学习生涯的圆满结束,充满著成就感、荣誉感。在英语中,英美两地的用词有所不同,除了graduation ceremony ,还可称为convocation或commencement. 虽然同样指向毕业典礼,涵义却有所不同,耐人寻味。
Convocation源自拉丁语convocare,意为“召集”或“聚集”,指人们因某种特定目的而齐聚一堂,进行大型、正式的集会。毕业典礼象征著学习阶段的终结,透过庄严的仪式,对学生过去的努力与成果表示肯定与重视,给予正式认可。
Commencement一词来自古法语comencier,与现代英语中commence(开始)的词义一致,意指“开端”、“起点”或“启动”。用来指称毕业典礼,意味深长,像在提醒毕业生: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结束的是受教育体系保护、由课程表引导的成长旅程;开启的是一个需要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独立承担的人生旅程。毕业典礼标志著另一段旅程的“新起点”,不仅是“完成”的庆典,也是一场“出发”的仪式,像准备扬帆远行前的启航礼。
身在马来西亚的我们,大概是受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影响,多习惯使用convocation这一英式说法。在美国,commencement则是更常见的用词. 约定俗成,至今大家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沿用,但不同词语背后所蕴藏的观念会否早已渗入社会,潜移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对毕业典礼的想像与期盼,也形成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不同理解与要求?
大学到底是“终点”还是“起点”?这一观念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如果把大学视为“终点”,是从小到大所有努力的最终奖赏,就会有“终于熬到头”的轻松感,放松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这种心态容易把学习当作功利性任务,缺乏探索的欲望,只求考试过关,获得文凭,拥有一张通往职场的入场券。如果将大学视为“起点”,则更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学习动力,积极利用大学这段关键时光,不断拓展自我、迎接挑战,持续追求成长与进步,为未来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进入大学,将面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重大转变。课程安排比中小学更具弹性,多数课程每周仅有1至3次课、每次1至2小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探索。自主学习已成为高教课程设计的核心,每门课的课纲都明确列出每周所需的自学时数,一般上比课堂学习时间来得长。这意味著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学有所得。若以“终点”心态看待,得过且过,将浪费奠定未来基础的重要时光。
大学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旅程的起点。希望庄严的毕业典礼,赋予毕业生的不仅是成就与荣誉,还有一份重新出发的勇气与担当。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