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教育部规定学生佩戴国旗扣章正式开启,目的是希望培养爱国精神。教育部长法迪娜告诉媒体,透过佩戴国旗徽章这日常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从校园阶段奠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佩戴徽章就能提升爱国精神吗?这是很主观和客观的问题,我认为爱国不是挥一挥国旗或者上学日佩戴徽章就能培养。佩戴徽章或许能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但是说到归属感,不是单靠一面徽章就能达致。
我不想说这是教育部一厢情愿的做法,小小的徽章在表面上不能蹦出爱国心,在学校教育而言,教育部需要深化教育内容,增设与爱国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国家有进一步了解同时,孕育出归属感。
要弘扬爱国精神,必须从骨子里出发,搞这些面子工程只能糊弄人。爱国教育贵在“心中有国”,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仪式。除了在学校课纲内容下手,如果真要人民爱国,这跟公平公正政策脱离不了关系。
有人认为爱国必须表现在行动上,如果在国家重要节日如国庆日或马来西亚日,举凡挂国旗、电影院播放国歌就可以被视为爱国。只是,爱国行为应该从认知开始,有了认知,跟这个国土建立不能被割舍的感情,才会作出爱国的举动。
我认为国民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是对彼此间的认同,只有大家都认同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就能更爱我们生长的地方。而这个认同需要朝野政党的配合,共同推动。若强制要求各种表面而没有内涵的爱国举动,会引起反弹是必然的。
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这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从国民融洽到大家对爱国的价值观,与那些曾经陪马来西亚走过独立岁月的前辈,显然层次上有所不同。走过将的艰辛,爱国油然而生。要是面对不公平的对待,爱国的情结始终有限的。
当然,活在不同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差异。所以我始终认为,爱国情操不只是说了算,佩戴徽章就会爱国是过度自信和乐观的看法,最终还是必须从学校开始推广,在推广当儿,应从认知到实践。
爱国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必须先被建立,宣读国家原则或独立宣言是可以考虑纳入学校教育内。只是还是需要师长的教导和引导,如何实践国家原则,更重要的是,各族先贤对建国和争取独立的贡献是必须被记录和纳入历史课程内。
平等公正与爱国
平等公正的政策和爱国精神是双向同行的,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如果人民觉得政府对各族所实行的政策有偏差,被潜移默化培育出的是对这个国家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自然就会觉得国家似乎不怎么爱我们。
如果人民有了这个想法,那就更难要求人民去爱这个国家。政府对人民好,人民会支持政府;国家如何对待人民,人民就会如何回报国家。当国家对每一位国民都给予公平、公正、关怀,人民自然会有归属感,这样才能把真正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要维护公平的法治,只有透过透明、公正制度,人民才会真正相信国家,并愿意为国家贡献。我希望每一位国民要对国家有积极和正面的心态,在我们期待国家给予公平和关怀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能为国家做了什么?
当然,政府不能对反对党议员对政府作出批评及监督一概而论,视作破坏国家的举动,人民应把政府和国家区分开来。当权者不应在有人对政府作出批评时候,就拿国家作挡箭牌,就因为我们爱国,才会批评政府,督促改善。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