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小男孩伊桑是老师眼中的笨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在学校经常受到处罚,也常被同学嘲笑、作弄。常接到投诉的父母却认为他并不笨,只是性格顽劣,不肯用心,在无计可施之下决定把他转入寄宿学校。
问题并没有因为转学而改善,反而变本加厉,直到他遇见美术老师──尼克,才被发现原来一直以来并不是他不想学好,故意捣乱惹麻烦,也不是不够努力不够专注,而是面对阅读障碍(Dyslexia)。原来他之前对爸爸妈妈,还有老师说的“书上的字会跳舞”,并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也不是避免被罚的谎言,只是没人肯相信。
细心的尼克老师不仅找出了伊桑学不好的根源,还发现他在绘画上有独特天赋;不仅针对伊桑的学习弱点提供相应的协助,还抓住他绘画上的天赋,放大强项,让它有机会被看见,发光发亮,从另一个角度获得肯定,重建几乎被摧残殆尽的信心。
上述故事来自2007年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最近SPM成绩刚放榜,我在花团锦簇的报捷佳音中看到一则新闻,特别触动,再次想起这部电影。
新闻中的学生面对的问题跟伊桑不一样,却因为有幸遇到一位跟尼克老师一样,愿意相信,能够同理学生的老师而出现转机。这位老师叫穆斯林伊斯迈(Muslim Ismail),这则新闻源于老师面子书的帖文。
当大家都把这名爱旷课,几乎被学校开除的学生视为坏孩子,穆斯林老师却能同理他的困境,看到堵在他前面的“无形障碍”,认为“他并不是坏学生,只是这个充满竞争、比较的学术环境,对他来说或许不够友善。 记忆力、理解力上的不足,导致他难以跟其他同学竞争,与整个学习环境渐行渐远。”
当大家只关注他的缺点,穆斯林伊斯迈老师却看到了他的优点,认为他是个“善良、直率、不爱惹事的孩子”,发现他“虽不擅长背诵,难以理解复杂的课业,却对艺术情有独钟”。也跟尼克老师一样,不聚焦弱点,硬戳软肋,而是抓住其强项,顺势诱导,把他邀入学校的诗歌与合唱团。虽然这名学生最终并没有像电影中的伊桑一样,在比赛中得奖,却慢慢开始喜欢上学了。
对于穆斯林伊斯迈老师所教导的科目“景观与园艺”,更是全力以赴,无论任务多困难,都坚持完成,虽然并不完美,却从未放弃努力。穆斯林伊斯迈老师也从不责骂,不苛求,因为他知道这已经很不容易。
这名学生的SPM考试成绩几乎全不及格,却在“景观与园艺”中获得A-的佳绩。这个惟一的A- (Cemerlang卓越)夹杂在1个E(lulus,及格)以及5个G(Gagal,不及格)当中,显得极耀眼,也让人心痛,因为这名学生在成绩放榜前一周,因为手术后细菌感染而去世了。虽然真实的故事结局并不像电影般完美,充满遗憾,叫人心酸,但却让我们再次看见教师“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愿意继续相信爱能创造奇迹。
SPM成绩放榜后,祝贺声此起彼落。竭尽全力,考获佳绩的学生固然值得被肯定与赞扬,但也别忘了还有许许多多并不是不够努力,但优势不在学术方面的孩子,一样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成为改变学生命运的契机,让他愿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只因为有人看见,有人在意,不能让那个关心自己的老师失望。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