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杨欣儒先生的文稿〈“浮罗池滑”在哪里?〉这使笔者开始去网络搜寻杨先生的资料,原来是个倾向以中国北京官话翻译地名的作家。而笔者撰稿的就是想要做出一些回应以及分享一些翻译知识和心得。
首先关于“浮罗池滑”,这地名是很早就有了,也被当地社群沿用。翻译地名或人名讲求的是“名从主人”,因此如果一个地方或社群多用一个名称,那么就应该采用。而以前先贤时代沿用的地名,也应该继续使用下去。
当然很多时候,普罗大众都会有看到报章的华语地名,可是却看不懂那个地方是哪里。这里就举例翠林城(怡保)、福林园(新山)、柔府(槟城)。这三个地方基本上报纸上都会看到,不过非当地人可能会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当然都是华人占多的住宅区)。
看回以前的报纸,尤其是独立年代的时候。当时的报纸几乎都是一个一个逐字翻译,因此几乎不可能看到有马来文。而那个时候的马来亚铁道局(KTM)火车站甚至还有华语字;而现今的任何一个火车站都好,你是不会发现到有用华语书写的车站名。
在以前的年代,很多地方的花园社区都可以见到大大的华语字和马来语字并列;不过现今因为政策使然,几乎很难看见地方有使用华语字的路牌/花园告示牌,而是只有大大的马来文“Taman”(部分州还有爪夷文),使查找地方都会以马来文为主,而不是使用华语。
这里举个例子,如果外地人想去槟城高渊的浮桥头,除非通过当地老一辈的指路,不然他应该永远都查不到这个地方。但是如果他使用马来文名“Transkrian”的话,只需要通过以马来文为主的地图导航就可以自己查到。
音译名
到了这个教育水平提高的年代,大部分年轻民众都懂得基本的马来语和英语。所以以前逐字翻译的习惯,已经慢慢演变为马来文或英文的地名列出。当然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蛮方便的,因为比如使用位智(Waze)就可以准确地搜寻到,而有些华语名字在谷歌地图是查不到的。
加上现在的房屋发展许多都以英文为名,而很多时候如果用译音翻译也会显得很奇怪。就比如Eco Sanctuary这个位于雪兰莪瓜拉冷岳县(Kuala Langat)的新区,发展商据悉没有定下华语名,而若直接翻译为“依克三突阿里”的话也会让大众看不懂。
还有USJ(UEP Subang Jay,梳邦再也UEP区)、 SS15(Subang-Sungai Way 15,梳邦-双溪威15区)、PJU7(Petaling Jaya Utara 7,个人会偏向翻译为“灵北7区”)、AU5(Ampang-Ulu Klang 5,安邦淡江5区)这些地方,如果说要翻译成华语也会显得冗长。
不过一些常用的地名,报章则会使用一套音译名。比如Puncak Alam译为“本查阿南”,有Perdana的地方都翻译成“柏兰岭”,Utama翻译为“乌达玛”,还有最普遍的Jaya翻译为“再也”(而不是新华社用的查亚)。这些在加入马来文名还是可以接受的。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