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补选,或政治人物争取华社支持时,总爱强调自己或家人拥有“华人血统”——谁的配偶是华人、谁的母亲是华人、谁祖上几代前是中国南来的移民,仿佛只要搭上血缘关系,就能理直气壮要求华社支持。
然而,血统与态度,是两回事。其实,政治人物把血统当作卖点,本身并非尊重所拥有的血统,反之是利用血统达到政治目的。更为糟的是,一旦言行与血统背道而驰,只会让华社看得更加清楚,那就是你是谁的后代,并不重要,你站在哪一边,才是根本。
举个例子,前教育部长马智礼不就是一个被媒体和华社高高捧,但最后摔到满地找眼镜的希盟领袖。2018年,他出任教育部长时,在媒体要求下说了几句中文和福建话,并透露母亲是客家人,自己有一半华人血统。从此,华人期待他能推动华教改革,承认统考,仿佛好像是自己人好办事这样。
无论如何,现实很快打碎了美好想像。董教总领导层前往教育部拜访,竟被晾在大厅等了两小时,遭遇冷遇。谈及大学预科班固打制时,他提出若非马来人要废除固打制,应先撤掉职场上“要求懂中文”的聘用条件,把两者混为一谈。这种对华社教育与就业权益的态度,与其华人血统形成了讽刺鲜明的对比。
吉打州务大臣沙努西近日也试图以“祖上中国人”的血统来为自己的种族主义言论辩护。然而,血统更遥远,行止却更疏离。他对非穆斯林所祭出的约束,已在多次公开场合中展露无遗,令人无法释怀。
华人社会发展至今,已迈入第四代、第五代。许多人早已不再以“祖籍”作为身份认同的核心,有些甚至因种种政治氛围而刻意淡化祖籍背景。血缘只是自然演变的结果,真正塑造群体认同的,是共同的文化传承、语言生活,以及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连结。
因此,是否拥有华人血统,从来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关心华社、尊重多元的标准。一个有华人血统的人,未必真心认同华社处境,甚至可能为政治利益而逆向操作;反之,一个没有华人血统的人,也可能坚定守护多元与平等的原则。
血统,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来处;真正决定一个人归宿与立场的,是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是他面对不同族群时的态度与行为。
在多元社会中,我们不应迷信血缘的标签,更不应被血统消费所蒙蔽。看清一个人,看的从来都不该是他的祖宗八代,而是他今天在做什么,在说什么,又站在谁的身边。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