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你还没睁开眼,窗帘已经缓缓拉开,阳光洒进房间。几秒后,咖啡机开始运作,滴滴声响起,你甚至还没说出口,只是脑中闪过“想喝一杯”的念头。
听起来像极了《黑镜》,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一项让人类用意念操控机器的前沿技术。近年来,马斯克创办的Neuralink公司通过将微型电极植入大脑,试图让大脑与外部设备无缝连接,实现直接用脑波控制电脑、义肢,甚至交流与学习。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正让人类的思维与机器直连,包括让瘫痪者重新控制四肢、让普通人用意念操控设备,人与科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但当用想的就能操控一切,我们是否也在悄悄放弃了某些能力?我们的大脑,还会像过去那样愿意深入思考吗?还是说,我们正走向一个不必思考的新时代?
脑机接口的推进,是一场认知方式的深层变革。
过去我们靠手写、朗读、记忆来训练大脑。如今,信息近在指尖,记忆变得不再重要。心理学家称之为“谷歌效应”。当一个人知道资料随时可以查找,就不会再愿意花力气去记住它。
如果打开手机就能找答案,谁还会耐心翻阅百科?若未来连输入查找都不需要,只要一个意念,资讯便能直接传入脑中,我们还会保有思考与推理的习惯吗?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换句话说,人类制造出来的东西,会反过来控制人类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更令人担心的是,脑机接口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比社交媒体还要深远。
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算法替我们挑选资讯,推荐影片、新闻甚至世界观。它把我们包裹在熟悉的声音中,逐渐削弱对不同观点的接触。这就是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一个无形的圈套。
未来,脑机接口不仅知道我们想什么,还能根据我们的思维模式,主动筛选我们接收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将越来越窄,仿佛置身一个由自己脑波编织的回音室。
在那样的世界里,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不再是主动寻找,而是被动接收。这可能是认知退化的起点。
这种认知上的依赖,其实已经悄悄开始。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习惯直接获取答案,不再花时间独立思考。提问、判断、写作,许多原本需要自己动脑的过程,如今只需几行提示词,就能生成完整内容。
这种趋势,在脑机接口时代可能变得更彻底。当答案可以像数据一样下载进大脑,思考的过程可能会被视为负担。然而,方便是有代价的。
就像Neuralink早期实验中,猴子能用意念操控电脑,却因长期不动而导致肌肉持续萎缩,也像一些学生平时习惯用AI写作,一到考试场上无法使用工具,却突然发现自己提笔无言。
技术带来了效率,但也在悄悄夺走我们原本该锻炼的能力。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无需抗拒新科技,而是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过去,计算器刚进入课堂时,也有人担心学生不会再算数。但学校的做法不是禁止,而是让数学题更具逻辑性与复杂度,逼迫学生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只是机械计算。
同样的道理,在脑机接口时代,我们也需要一种认知上的保护机制。我们要确保大脑不会因为科技而偷懒,思想不会因为便利而停滞。
在AI时代,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AI与数字素养”。除了学习如何使用科技,我们也必须学习如何与科技保持距离。AI生成的内容看似全面,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必须主动查证、反思与对比。
其次,深度阅读与专注力的培养不可或缺。在AI技术提供即时答案的背景下,人们更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考来锻炼大脑。
第三,教育体系应顺应时代的变化,重新定位学习的方式。在传统教育中,背诵与考试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AI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提问、批判与创造。
回望历史,每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认知能力的担忧。印刷术、互联网、智能手机,都曾被质疑会让我们变懒与变浅,但最终人类总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平衡。
打个比方,汽车的出现没有让我们停止走路,却让我们看见更远的世界。今天的脑机接口,也许会改变我们与知识的关系,但不必成为我们失去思考的理由。
关键是我们要记得,技术只是工具,不能替代大脑。就像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得更远,却不能取代我们的眼睛。脑机接口可以加速信息处理,却不该抹去我们深思熟虑的能力。
在迈向脑机接口的未来时,或许我们应该保留一些”低科技”,尤其是那些需要耐心思考与反复推敲的答案,那些会遗忘又失而复得的体验,以及那些因为不完美而真实的人类特质。因为正是这些看似低效的特质,才构成了我们人类最珍贵的人性光芒。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