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大学录取的争议都会重演。一甲子的问题,到今天还没解决。要收拾这个烂摊子,责任落在现任政府肩上。

这次值得肯定的是,安华政府跨出了第一步:确保STPM 4.0的理科生,都能进入前三志愿的科系。这是好事,虽然难以尽如人意,但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国立大学的直收制度(Direct Intake)或者马大的SATU管道,却被扣上"金钱至上"的帽子。

第一个开口骂的,就是马华总会长魏家祥。但别忘了,SATU制度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实行,那时候魏家祥正是内阁部长。

问题来了:SATU直收,到底是好还是坏?

先讲背景知识。

国立大专有UPU管道,政府津贴90%的学费,学生只需承担10%,这是政府的责任。SATU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UPU的招生名额。举个例子:马大中文系的UPU名额有50个,不会因为SATU收了10个人,就变成只剩40个。UPU的50个,始终还在。

有人会问,政府为什么不直接增加UPU名额?

理论上可以,但现实是名额不可能无限加。就像马大会计系,给了85个名额,第86个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再加;加到120,第121个人也会问。那这数字要加到哪里为止?

所以,SATU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第二次机会。

对学生来说,这是进入国立大学的另一条路,学费虽高于UPU,但相比私立大学依然负担得起(法律系、会计系4年大约8万令吉)。

对大学来说,SATU能带来额外收入,提升设施和资源。

换句话说,这是双赢。

很多时候,华裔学生没进到心仪的热门科系(其实不少土著学生拿4.0也一样进不到),SATU就是他们的第二次机会。

如果今天关闭SATU,UPU的名额不会增加,真正受伤的,不就是华裔子弟吗?

所以,与其盲目攻击,不如站在学生的利益和前途来思考:SATU不是完美,但它至少给了机会。关掉它,输的会是谁?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朱大忠:勇于面对自己历史错误才是真正的和解

八方论见

日前拜读杜新宝博士惠文,文章立论精严,思维缜密,著实发人深省。然细思之下,也生出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愿抛砖引玉,以资交流...

阅读全文

曾志涛:AI智慧安防,未来家庭的守护者

八方论见

几十年前,大家熟悉的闭路电视(CCTV)多是商场或银行的专属设备,长相笨重,画质模糊,录像存放在磁带里,需要人工翻找。随...

阅读全文

张优杰:习近平的盛大武力展示未能挑战美国

八方论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精心策划并有意安排了一场力量与外交的展示,从在天津主办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到在北京举行规模空前...

阅读全文

谢委谒:当扎拉遇见赵明福和林裕威

八方论见

“你好,我是赵明福。”他露出一丝苦笑,“欢迎来到这个没人想来的地方。”扎拉的眼神里全是困惑,“我只是个学生,我还以为学校...

阅读全文

李俊贤:我也是满分生,但我接受第六志愿

八方论见

最近,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名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考生以4.0 CGPA的满分成绩,加上接近满分(99.9%)...

阅读全文

高奕星:土团党内讧,马华投机

八方论见

近期土团党代表大会上,乱像一再浮出台面。原本该是团结一致的大会,却演变成内讧与夺权的闹剧,几乎乱成一锅粥。土团如今与伊党...

阅读全文

黎俊翰:华裔在现有政府教育体制下,是否面对制度的压迫与不公?

八方论见

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争议:预科班(Matrikulasi)与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这两条...

阅读全文

罗恩璇:地震背后的风险,老旧建筑的隐忧

八方论见

近日柔佛昔加末连续发生六次地震,虽然震级不算强烈,但频率之高已足以引起社会担忧。对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而言,这类...

阅读全文

谢东成:九三大阅兵的赢家与输家

八方论见

2025年9月3日,一场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成功举办。九三大阅兵前后都掀起了阵阵议论话题,亦可以从这场九三大阅兵的...

阅读全文

黄琪轩:接纳,真的开始了吗?

八方论见

近年来,马来西亚社会对特殊需求人士的称呼有所变化。过去,官方普遍使用“残障人士”(Orang Kurang Up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