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应了24华团的“SPM华文难考,问题在哪?”的课题,也正因为我不赞成4项诉求的其中一项“要求教育部解释为何SPM华文科获A的比率偏低的原因”而被攻击。而其他3项诉求我是认同和赞成的。
有的说我断章取义,有的说我侮辱中学华文教师,侮辱24华团。也有的说我充当教育部考试局的打手,替教育部挡箭。众说纷纭,但试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需要去侮辱24华团及教师吗?我需要为考试局讲话吗?
答案是我不需要!也不需要这样的廉价宣传。我有我的专业,我是对事不对人,即使政府部长做得不好,我也会照样批评。
在我国,考试局共有三批教师依据考试纲要来处理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考题;SPM学生们的成绩则是以常模参照模式(Norm reference)的表现来决定学生考试成绩,而这个模式也会邀请其他大专的教授一起参与讨论,来决定成绩的标准。
没设合格分数
我强调,本身并非为考试局缓颊,而是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考试局是以学生们的表现来寻找切割的分数,并没有设下合格分数(Passing Mark)。
换句话说,合格分数是根据过去三年学生考试的成绩趋势而定下来的,若学生考不好,分数就会跟著下滑。但成绩如何下滑都好,还是会有一个最低切分标准(Cut Off Point)。
考试局这3批教师将依据课程纲要处理出题模式。第一批负责出考题、第二批教师研究考题的难度,他们将以抽样的方式前往学校,不分层次让学生去作答,以测试考题的难度。而第三批教师将会制定考试范围及筛选难度后,将考题放在题库里,每年的考题都是从题库里选出来的。
之后,被筛选出来进行批改的教师,考试局会让他们先了解考试纲要、批改标准及该给的分数,才能批改考卷。批改过程中也有抽样,从考卷中抽出,并和考试主任讨论这样的方式是否可以接受等,这些就是评分教师要做的工作。
批改教师在批改后,接下来就是给分数。若一个题目的分数总分是5分,拥有5个标准答案,若学生皆答对就能拿满分。若5个答案,学生给出8个答案,批改教师将从8个答案中选出最好的答案给分数,并不像外界所说的,只给前面5个答案的分数。
报考人数下降
目前中学生报考华文人数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5万1千降至2015年的4万2千,我就从多个角度包括政府、学校、家长及学生方面去探讨大马目前华文科的状况。
首先,政府对中文的重视度是否有所提升,78间国民型中学是否有真正将华文科纳入正课而需报考华文,至今仍争议不断。
再者,学校本身是否有强烈意愿继续办华文课。我明白校方的处境,在面对师资问题、校课调整、学生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将会是校方的一大挑战。
除了政府和学校,家长在鼓励子女报考华文和培养对中文的兴趣,也举足轻重。生活环境中是否以华语交谈,让它成为沟通语言?这点也不容忽视。
至于学生本人,会否因目前中学华文程度的深奥而宣告打退堂鼓?当遇到难题时,是否有任何管道机制给予协助。也有家长反映说,现在也鲜少补习中心给予华文补习课,学生们会否求助无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中国的崛起,令国际局势改变,就连西方国家都开办中华课,孔子学院更遍布欧美国家。为了迎合国际需求,及符合全球经济效益,华文重要性不断提高。试问世界哪一个国家没有中国投资?
总括来说,我认为政府应当马上作政策制度化的调整,坚持国民型中学纳华文科为正课,及鼓励学生报考中文。
因为中学生在报考华文的课题上,不该只看学生是否能够考获A,应该宏观地从大方向看华文的未来发展。而要改善中学生学习华文的关键要素,就必须从政府、学校、家长及学生四方面去探讨。
追根究底,政府必须重视中文,若政府不重视,不管整个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去推动都没用。因此我呼吁,华社必需集中力量,上下齐心,让政府去推动教育改革,停止在枝节上争议不休。
我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将包括指示民政党智库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针对全国78所国民型中学进行收集,分析及探讨目前开办华文课的情况,以确保未来华文课师资来源和培训达到效果。
另外,我们也计划发起“鼓励学生报考华文”运动,全国走透透,以改善目前华文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