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大马华人来说,伊斯兰似乎是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宗教,不少人甚至对伊斯兰有抵触感,这倒是耐人寻思的现象。

在大马,华人与马来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多有接触,可有趣的是,彼此也似乎是熟悉的陌生人,相知不多。之所以,应与伊斯兰的各类禁忌,如饮食禁忌,政治因素,以及大马的公共政策有关。其结果之一则是,尽管伊斯兰在大马享有一尊的独尊地位,可改信伊斯兰的华人,反而比不上基督教。如在2010年的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华裔中仅有约1%为穆斯林,而信奉基督教的反而有9.5%,比全国平均的9.2还高。

同理,印裔中,虽有84%信兴都教,可也个别有4.1%与7.8%信伊斯兰与基督教。相较之下,印裔信奉伊斯兰的比率高过华人。资料显示,华人虽有高达76%信佛教,不过多数应是挂名佛教徒,而非正统的佛教徒,也就是随口说是佛教徒,可未必真的达到知、信、行、诚的地步。

大马政治影响宗教

据知,在印尼,有很大部份印尼人也是挂名穆斯林(Abangan),而未必是知,信、行、诚的穆斯林。这里也涉及了一个综摄性(Syncretic)信仰的事宜。此外,印尼华人中,信伊斯兰的人数似乎也不多,一般认为,大约只有约1%,不会超过2%。

按可兰经,信基督教的女性,若与男性穆斯林结婚,是可以不必改教的,因为犹太教徒及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一样同是有天经的成员(AhliAl-Kitab)。只是,在大马基于政治考虑,凡是与穆斯林结婚者,必得改信伊斯兰,否则不能注册成夫妻,这也算得上是大马特色的伊斯兰。在印尼,条件则宽松得多。

尽管,在马、新、印尼、菲律宾等国信奉伊斯兰的华裔可能加起来也不会超过40万人,可在中国,倒有约1000万的回族,就是说汉语,用汉姓的穆斯林,也有人称之为汉回,即汉族穆斯林,他们也如同泰国、大马、印尼的华裔穆斯林一样,有其伊斯兰协会。在印尼、大马、泰国这些协会个别称为印尼中华穆斯林协会(PITI),大马华人穆斯林协会与泰国中华穆斯林协会(TCMA)。泰国的华裔穆斯林主要是在1860年代,从中国西南部迁到泰北或缅甸北部的起义失败难民。

大马华人在谈及中国的穆斯林时,通常只会联想到维吾尔族;其实,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10个是信奉伊斯兰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约1000万余),而维吾尔族只占第二位(约800多万人)。中国的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历史悠久,早在唐朝(约7世纪)时,便已有穆斯林到中国,在唐、宋这两代的好几百年间,中国的大都市如长安(今称西安)与东南沿海一带的几个通商港口,如广州、扬州、泉州便已有数以万计的外商,如中东人、波斯人、犹太人等。这些多从海路到中国的外国人,多为从事国际贸易,经营珠宝、药材、香料等的外商,许多是富裕的通商少数民族(TradingMinorities)(这用语本是用来指东南亚华人的术语)。

只是,如同早期华人下南洋一样,因是单身男性,久居中国后,便与中国女性通婚,其子女多称为土生番客(情况应与华人峇峇Baba或印度裔Ceti一样)。他们也多与东南亚华人一样多数是聚族而居,其居处称为番坊。中国政府也设有番长司管理这些外人,其领袖则称为番长,这种制度设计令人联想到葡萄牙人、荷兰人与英殖民政府的甲必丹制度。伸言之,以番治(制)番或以华治(制)华这种制度设计,可说古已有之,本非葡萄牙人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的出发点,应是因势利导,因利就便多过分而治之的考虑。

在蒙古统治中国时(13世纪),蒙古人还大量利用中亚人(色目人)当兵、当工匠,甚至当官(如郑和的父辈),以至元朝时有回回满天下之说,也就是,回族已是遍地开花,开枝散叶,不再限于大城市,而是连乡区、农村也普遍看到回族。

到了明朝,也就是朱元璋反元复汉成功后,这些遗留在中国的回民回族,才被逼汉化。明朝初期,实行禁胡服、胡语、胡姓,甚至是禁本类本族自相嫁娶,这些强制同化政策,逼使回民改名改姓,及加速与汉人的通婚。由于汉族人口庞大,汉化是他们必经之路;惟明朝并没逼他们改教(实则朱元璋的发妻也是回族),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保教的条件下汉化,形成了特殊的汉化回族。

这个汉化政策也使人联想到20世纪初期,泰国的强制同化政策,使华人、南部马来人,泰化与泰名化。1965-1998年的印尼,也采用同样政策。有趣的是,许多回民虽用了汉名汉姓,可依然聚族而居,且多围绕著清真寺聚居,还在清真寺进行经堂或寺院教育,保留了宗教上的知、信、行、诚的条件。

观念在作怪

这个基本上在明朝时形成与巩固的回族社群,也在这时期转用汉语学经文教理,还出了不少高水平的汉语回族著作;当然,由于已汉化,其信仰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儒化或附儒现象,如理论上,伊斯兰应是提倡只忠于真主的一元忠诚观,而这些回儒,则提出既忠于真主,也忠于君主的二元忠诚观。在当代,穆斯林也普遍面对这个一元对二元的忠诚两难选择,如宗教与国家民族,谁先谁后?伸言之,当代的政治伊斯兰也面对一个教群共同体(Ummah)对民族国家的二元忠诚选择,也就是信徒对公民的选择困境。

在朱元璋回复唐化、汉化下改名改姓的回民,终而出现两个名字,一个是经名(教名),另一个则是汉姓汉名,而汉姓中,又有“十个回回九个马”的倾向,即选择姓马的特别多。马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本名,而穆斯林则有选用阿拉别称与知名人物名字的习惯,以至同名者特别多。

其他如浦、丁,则是采用Abu、Nordin等经名的尼音为姓,有者则以首音为姓如(Said)赛。印度泰米尔人也有类似倾向,如用湿婆(Shiva)、罗摩(Rama)等,这与中国人的为尊者讳或亲者讳的避忌刚好相反,可见这都是观念在作怪。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陈狄克逝世】娱乐圈大咖送花牌 佘诗曼署名揭亲戚关系

阅读全文
示意图

人夫死后留下许多遗产 小三竟用冷冻胚胎产子争产

阅读全文

14岁男学生心脏有孔 越野赛途中倒地亡

阅读全文

郭台铭大马子公司获大订单 广宇科技股价连2天创新高!

阅读全文

唐氏男望女子两眼 遭泼热水烫伤

阅读全文

预先体验死亡 生前告别不留憾

阅读全文

郑庭河:宗教化的“幕后玩家”

名家

所谓355法令(伊刑法)修正案,又一次很确凿地说明了件事:本国的宗教化趋势,只有实质掌权的巫统(相当程度上也就是国阵),...

阅读全文

詹缘端:林连玉的文化遗产

名家

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多年,我总是想起叔孙豹人生三不朽的慧言,也经常思考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人生功德的答问。实在奇怪,古今落...

阅读全文

杨善勇:经济之困蹇,巫统的焦虑

名家

巫统大会之上主席纳吉除了公开剑指前首相马哈迪医生,也火力全开地对准火箭开炮,显见党的焦虑之核心所在,也间接地反映巫统的大...

阅读全文

李健聪:多元文化主义——华教运动与公民权益的第三条道路?

名家

马来亚独立初期,林连玉为《马来前锋报》撰写开斋节献词,提出各族权利平等,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理念,同时也提醒华裔要培养马...

阅读全文

谢诗坚:“政治正确”下的敌友换位

名家

很久以前我对“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似乎可以当成为家常便饭,甚至...

阅读全文

对罗兴亚人的双重标准

名家

危害人类罪、种族清洗、种族灭绝。这是联合国难民署官员,重复用来描述缅甸若开邦北部罗兴亚人遭受迫害的词语。正当我写此稿时,...

阅读全文

李耀明:马大的大蓝图

名家

我是通过伙伴丹斯里陈守礼,知道了2016年马大大蓝图设计概念比赛,他是评审之一。事实上,我对此非常有兴趣,想知道更多,因...

阅读全文

陈锦松:凸显华巫对立的政权保卫战

名家

为期五天的巫统大会落幕了,但这场党大会更像是一场“政权”保卫战,目的是要唤起马来人的政治意识,提防敌对政党。党大会没有提...

阅读全文

新加坡的困境

名家

国际政治上小国最忌的是在大国对抗时选边站,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了解这道理,所以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就算在冷战时期,亲美的新...

阅读全文

工地意外联想

名家

近来建筑意外频频发生,续上一次的塔吊铁钩砸死女司机和巴生打桩机意外压死路过夫妇后,这次则是谷中城毗邻的吉隆坡生态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