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母语教育与华族文化是自1950年代初以来便是华社的主要奋斗目标。虽说目标是维护母语教育与华族文化;只是从实际的奋斗实践来看,主要还是维护母语教育,至于华族文化只是顺带提及。从主次的重要性来看,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母语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传承文化的首要工具,母语不保所谓的华族文化也难以保全。
所谓文化,是个内容广泛的用语,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器物、饮食、艺术、建筑、制度、价值观等。简单说,便是笼统的生活方式。就大马而言,一般谈到维护华族文化主要还是较多是指物质文化与表演艺术如舞狮、舞龙、二十四节令鼓及传统节庆等,而较少涉及制度与价值观如忠、孝、仁、爱、信、仪、义、和平、礼义廉耻等。之所以应与时代背景有关。
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中国积弱不振,落后挨打,使得新兴知识份子力图救亡图存,以免亡国亡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制度便被视为是导致中国积弱主因之一。据此,便贬低传统价值与制度。
在五四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把孔孟思想视为吃人的礼教便成了时潮,主流新兴知识份子提出民主与科学等口号,认为只有引入西方的主流制度与价值才可以救亡与图存。这种富强思想,根底则是适者生存的天演论(进化论)。
适者生存的天演论是19与20世纪的西方主流思潮。它实为一种弱肉强食,强权就是真理的思想主张。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主流新兴知识份子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也不难理解;毕竟,人是时代环境的产品。
与此同时,共产主义思想也是一种主张打倒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的斗争哲学。自1920年代以来,这个思潮也在中国快速传播。其后果自然也影响了马新两地的新型知识份子。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华教人士中难免也或多或少有敌视或至少不重视传统制度与价值的思想倾向。其实,不仅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儒家思想被轻视或忽略;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也多被视为封建、落后、迷信的产品。
据此,自1960年代起,兴起的新式学校也多不注重传统主流文化中的价值与制度。传统的教育科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自然也不再被列为教学科目,传统价值与制度的传承便因此而断了层。华文华语是保存下来了,可传统文化中的高层价值与制度则被牺牲了。其后果之一便是,连许多华校生也没听过儒家思想这个名词,儒为何物,恐怕到21世纪的今天懂的人依然不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则见仁见智。
在20世纪中期,多数华校生皆知道有鲁迅,也或多或少看过一些鲁迅的著作或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可进入20世纪后期连知道鲁迅为何人的华校生也不多了。不仅传统价值与制度被忽略,连反儒家思想的鲁迅也逐渐被华校生所淡忘。
缺乏忧患意识
受到左派影响的华校生虽然不知儒家思想为何物,可至少他们也怀有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重视民族的生存发展。不少华教斗士便是左派人士;只是他们也多是白发苍苍,给人一种后继无人的观感。华教前途如何也确是令人担心。
整体而言,20世纪后期出世的新一代,多把华教的生存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较缺乏上一代人的忧患意识。
有道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种忧患意识从何而来?其主要来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毕竟,儒家思想是种偏重个人修养以便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至于反儒家的新型知识份子,他们也会因民族面对各种危机而生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进入太平盛世后,若不接触具有“多难兴邦”“多难兴族”思想内容;儒家经典恐怕就难怀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即便不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观与伦理规范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知耻近乎勇”;“见利思义”;“尊师重道”;“孝亲敬老”等价值观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值得提倡的传统价值。
近20多年来,华社有不少有心人士努力推广《弟子规》便突显出,有不少有识之士已意识到传统价值中,有一些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五四运动时代的人反孔孟有其时代背景。到了今天,若旧态依然地盲目反孔反孟,只能说是有失中道的偏执,时至今日华社也该适时适度地引入传统价值中有普遍性的部份。只是在小孩子中提倡《弟子规》是不足的。华教人士在维护母语教育时,也宜适时适度地发扬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而不宜只偏重物质文化、饮食文化、表演文化等。
中六华文科中国文学史
谈起来,中国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学热”,虽然主要是在知识份子中流行,可只要持之以恒,是可以在一程度上补救中国的信仰危机与道德伦理危机。大马华教亦然。
据此而言,在中六华文科保留中国文学史也是必要的。毕竟从文学史中也可学习到不少富有启发性的知识与培养学习者的忧患意识审美意识等。为中六生多提供一个选择只有百利无一害,何必多此一举地把这选择取消?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动机何在?关心华教的人士更应提升眼光扩大视野,认识到文学史的价值。若报考人数不多更应该想方设法提升其吸引力,而不是消极简单把它废掉。
大马华族已是大马土生土长的土族,他们也清楚本身的国家认同对象,因此也没必要过度诠释或想像学习中国文学史的不可欲作用。我国马来族致力于学习伊斯兰,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大马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可以并存不必把它们混为一谈,是所谓多元中的团结。
多元认同已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与生活事实。只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是多元族群、教群、语群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