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反对党,土团党署理主席韩沙再努丁在5月初时回应前首相马哈迪的建议时说,他支持马来统治者可以在团结马来政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也能巩固马来社群在国家的主导地位。
他引用1946年的例子,王室及巫统反对英国提议组成的“马来联邦”(Malayan Union),因而改组成“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
在这个制度下,实行君主立宪,由选出来的议员组成国会。初时英国并不放心,只允许有52个席位公开竞选,另外46个议席是委任的。这就是意味著权力依然操在英国手里,因为竞选的议员议席尚不足席位组成中央政府。在马来亚宪制下,所有部长都必须是英国委任的,包括首席部长。
1955年的普选,巫统组成的联盟几乎囊括所有的议席,即巫统34席、马华15席及国大党2席,共51席;伊斯兰党只得1席。
换句话说,韩沙缅怀当年马来人权力在握,因为在1957年后,政权几乎握在联盟手里,这是80年前所推行的制度,对巩固马来人的政权十分管用。
其实在马来西亚成立之前,巫统已出现裂痕。先是伊党的成立(1951年),继之是创党人拿督翁于1951年退出巫统,另立马来亚独立党(后改为国家党)。
第三个脱离巫统的是国民议会党,它是在1963年马来西亚酝酿成立时的其中一件斗争品。不过,国家党及国民议会党只是昙花一现,只剩下伊党在风雨中挺拔而立。
在经历513事件后,巫统地位得到巩固,只是来到1980年代再次分裂,这一次是东姑拉沙里在党选失利后,率大批巫统干部离开巫统(1988年),另立46精神党。到了1995年东姑拉沙里被马哈迪招安而重回巫统。
不过,三年之后就爆发了马哈迪与安华之争,后者成立了国民公正党(后又改为人民公正党)。但经过两次大选,安华都没拿下执政权,其中1999年的大选却养大了伊党,共夺得27个国席,并控制了吉兰丹和登嘉楼,只是安华的公正党只拿下5席,远远不够执政席位。正因为2004年国阵因换阿都拉坐镇,也大振国阵雄风,共赢得199席(总数219);反对党黯然失色,只拿下20席。
来到2008年,反对党才第一次抬头,在国会拿下82席,与国阵的140席形成两线制,是为反对党一大进步。但在另一边,反对党民联也拿下吉打、槟城、吉兰丹、霹雳和雪兰莪的执政权。就这样国家的政治气候也转变了。
难实现
人们不再相信国阵是屹立不倒的;尤其在一马公司丑闻爆发后,马哈迪更与安华尽弃前嫌,合作扳倒国阵。果然在2018年如愿以偿,第一次出现改朝换代。有人说天亮了,但也有人说换汤不换药。结果经过2022年的大选,又再一次印证国阵(包括巫统)输得不清不楚,从原有百名议员跌到今天只剩26名议员,实在比伊党(43席)、公正党(31席)及土团党(30席)还要少,但在内阁中有多名部长,难怪土团党的韩沙(前内长)希望王室出面重整马来人政党和政权的地位。
不过,直到今天为止,仍未见有下一步行动。
尤其马来人政治四分五裂,马来政党各自为王,如何整合?众说云云。
若再加上东马的政党,如从国阵变成砂拉越政党联盟及沙巴人民联盟,马来政党的合并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不能化成现实。政治的演变,说明了时代也在变,不是过去只听命于一党。韩沙也许只能一厢情愿。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