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著超自然的神秘性、终极性的宗教能够让信众对之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投入感、奉献感等,相信已是众所周知。如此情感经过各种象征性符号,包括偶像、仪式和艺术作品等不断被提醒、重温,乃至强化,进而更能浓烈、弥漫、持久甚至扩大,于是足以感染更多人,包括非信众。
惟当然,成功的宗教并非仅靠情感,而是同时得提供某种“合理”的契合人们之社会和身心需求的论述,尤其政治和道德论述。毕竟并非人人都是“有情饮水饱”,而是多少有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本性及能力的。所以若一宗教缺乏足够的理性面向和功能,无法合理解释、交代人所面对(或好奇)的各种问题的话,那其吸引力,乃至合法性对于部分人便大打折扣了。
说到这里,其实是要引申到作为“准宗教”的华教。即就如一般宗教那样,成功的华教除了有赖于“淳朴”、“天然”乃至“原始”的民族情感共鸣之外,恐怕也得著力发展其理性论述了,否则有很大概率亦将遭遇吸引力和合法性皆难以站稳、持续的危机。坦白说,如此危机其实早已破壳而出,甭说外界某些偏激人士一贯的打压、刁难、攻击,连华社坊间质疑华教的声音,近来也屡见不鲜了。
易言之,华社内部也开始有部分人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华教论述,总感觉其似乎无法提供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宏观、齐整的“合理”解释,来证明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如此论述苍白或散漫的条件下,某些华社个人,尤其年轻一代,从其他资源找到一些对华教不太友善的新鲜观点或理论,不仅自己视为“潮流新知”,还四处分享,恐怕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坦白说——虽不无吊诡——华教发展至今,能够直接或间接培养出不少会自己发现新问题、新资讯或新知识,进而回过来质疑、反思、检讨甚至批判华教的新一代,不可不谓一大成功。毕竟这证明了华教至少不像某些货真价实的威权宗教那样只强调虔信和遵从,不鼓励质疑和思考。当然,这也和华教到底不是个真宗教,所以在“控制”这一层面上本就先天不足大有关系。
平心而论,今天的华教界并非没在努力提供论述,问题仅在较欠系统性,尚未能建构出一个涵盖多面、逻辑严谨、思维宏观、宗旨博大、条理清晰的体系,简言之:还欠其一套“神学”。成功的宗教往往不能缺一套完备的神学,非宗教的意识形态其实也是,如说各家各派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乃至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等。
其实,比照约百年前的星马和印尼土生华人之孔教,令人不免有点惊叹其理论建设还“相当不错”,包括面对质疑、批判时的回应也头头是道,只可惜有其他更关键的外在因素制约了其成长。虽说内涵与性质皆不同,但华教界确实可考虑多多参照曾经闪耀一隅的孔教论述,或可从中捡到一些有用的观点、模式——至少灵感?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