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资本市场中,产业估值与股价常常被误用当作衡量一项技术或产业前景的唯一指标。然而,事实往往相反——被炒作的估值和飞涨的股价,反而遮蔽了大众对产业真实产能与长期收益潜力的判断,也误导了部分专家,最终酿成泡沫破裂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热钱的运作逻辑,从来不是建立在提升产业基本面、促进社会福祉或国家经济繁荣的初心之上。它不带菩萨心肠,也无救世之志。这些热钱掌控者与金融炒家只是寻找一个足够动人的“叙事主线”,大肆注资,为的只是吸引更多的散户跟风进场,在炒高股价后迅速套利离场。
他们不会真正关心这些被吹捧的产业是否能带来真实的产出、创新与长期价值。他们要的,是一个能讲故事的领域——一个能让钱滚钱的“新大陆”。
过去几十年,热钱所追逐的“主线叙事”一再更换:
1980年代至2000年代,房地产是最大的套利温床。估值不断膨胀的地产泡沫,最终引爆了2008年次贷危机。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尚未成型的“互联网经济”成为热钱逐利的新战场。大量资金涌入不具备商业模式的dot-com网站,最终以泡沫破裂收场。
过去十年,区块链与加密货币一度被视为“去中心化”的未来经济支柱,但其背后,同样是资本大鳄迅速进场、借炒作拉抬价位套利退场的老剧本。
如今,自ChatGPT在2022年问世并掀起AI热潮以来,人工智能成了最新的资本宠儿。围绕AI的每一环——从AI芯片、GPU、数据中心、土地、电力、水务,到再生能源、甚至尚未商业化的量子计算等等,都被赋予“下一个经济引擎”的想像,吸引大量国际资金蜂拥而入。
问题是,这些资金的投入,真的带来了相称的生产力提升和长期经济回报吗?还是,它们只是将“高科技”变成更高级的金融衍生品和投机工具?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危险的趋势:技术正在异化为行销叙事包装下的金融资产,而非具备实效的生产工具。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被高估的“希望产业”,而背后的经济学语言和政策话术,往往只是为炒作遮羞的包装纸。热钱并不关心这些产业最终能否成功,它们只需要在叙事还未被戳破时提前离场。真正受害的,是误信叙事、追高买入的普通投资人,以及被泡沫经济误导、资源错配的真实社会经济。
当我们讨论AI是否能重塑未来,或量子计算是否能改变世界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天花乱坠的增长预测和估值模型,而是冷静地问:这些产业的真实产出与社会回报,是否匹配其当前的资本投入?最后为这些时髦科技和行销话术买单的人又是谁?
如果答案是悲观的,那么它就可能不是一次技术革命,而是另一场金融幻觉。
(注:文章经过ChatGPT修饰)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