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父亲到五金店买水泥,被店员要求出示身分证(IC)。他愣了一下,问店员说:“不到100令吉的东西也要登记?”

店员解释道:“e-invoice(电子发票)规定的是什么种类的东西要开,跟买多少没有关系。比如砖块也要开e-invoice,就算只买一块砖也是要登记。”

原本以为电子发票的推行主要影响的是商家与供应链,没想到连住在甘榜的普通消费者也难以置身事外。虽然政府一再强调必需品将维持零税率、政策“不会冲击底层民生”,但现实中,似乎并不如此。

自2024年起,政府分阶段强制落实电子发票(e-Invoice)制度,首批从年营业额超过一亿令吉的大企业开始,逐步扩展至2025年、2026年涵盖更多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业者。这场“无纸发票”的转型表面看是税务系统的数码升级,但在日常生活里,却给普通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

电子发票引发疑虑

对消费者而言,电子发票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买东西得提供身分证。尤其是涉及建筑材料、机械配件等被归类为“需强制开票”的商品,无论金额高低,只要系统认定是要发票的品类,就自动要求身份登记。不只是城市连锁五金超市,就连乡村老店都开始调试收银系统。

但大部分店主和老板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也不了解为什么这些商品需要登记,面对满脸疑惑的顾客询问时,也只能说:“这是政府讲的,不关我们的事。”会不会有老板趁机诈骗?为什么买个东西也要公开身份?这些讯息会不会受到保护?老板不知道,消费者也不知道。

事实上,很多人至今对这套制度知之甚少。商家还有接收到配合申报、系统对接、培训员工等一点点指导工作,消费者这一端则是什么指导和科普都没有,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买个小东西也要提供身分证个人资料”,更别提这些操作背后是为了什么数据、记录哪些用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出“买几片砖和几包水泥来修补鸡窝也要IC?会不会太离谱?”的质问,导致一场税务系统升级的好事,变成了民众不信任并抱怨政府的另一个话题。

制度再好也需要教育

施行电子发票原本是为了提升税务透明度,打击偷漏税行为,也希望推动中小企业数码转型,更重要的是让国家增加税收的收入。但因为缺乏充足的宣导与人性化的配套机制,这项看似高效、现代的政策,就变成了一种“行政负担”,把基层小贩、小业主,甚至普通老百姓推入不必要的焦虑中,也引发误解和反感。

目前,能较全面理解电子发票制度与操作逻辑的,往往是税务人员、白领会计,以及中小大型企业的经营者。在他们参与的培训中,制度会详细说明哪些商品必须强制开票、哪些则可豁免。而这些关键信息,几乎没有有效传达到一般消费者和小商户手中。即便是每天站在收银台前的店员,也常常是一边摸索系统,一边向顾客索取身份证信息但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再加上解释不清,久而久之,制度的权威性也被这些混乱的体验所稀释。

制度的改革是好事,但问题是这场变革似乎来得太快,而基层社会的“思想准备”却太慢。对于乡镇的小生意人、靠现金为主的经济活动,电子发票意味著新的学习成本与技术门槛。一个扫码失败、系统延迟、顾客催促的当下,最先被焦虑吞噬的,往往不是偷税的大商家,而是那个甘榜的老木匠,和每天只卖几十块钱生意的五金店老板。很多人并不明白电子发票的功用,但为了避免被罚款,只好安装电子发票系统。他们不是不愿意配合,而是往往不知道怎么配合。

这些看似小事但反映的却是系统设计与基层现实之间的落差。在城市,这种数字化转型也许意味著效率提升、无纸化、税务合规;但在乡区,它可能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没事找事”。

制度改革不只是技术操作罢了

笔者认为制度改革不该只是政府与系统之间的事,它更应该是一场全民的参与过程。电子发票的推行,也许是税务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但它所踩下的每一个足迹,都踏进了真实而复杂的生活里。从政策设计、资讯传达、技术配套,到公众教育,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被慎重对待,否则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在基层现实中变了形。

数码转型的速度可以很快,但社会的理解与适应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丢给“系统”,更不能让原本就弱势的人群承担转型的成本。改革若要走得远,不能只靠指令,更要靠沟通、倾听和教育。

所以,问题来了:谁来解答我们的疑问?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究竟买哪些商品时必须出示IC?这种制度教育,在哪里才能获得清楚、可信的资讯?如果没有明确的公共说明,大家“傻傻不懂”的情况下,是否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谁来解释?谁能解释?谁来承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陈锦松:谁杀了赵明福?——对火箭政治诚信的终极检验。

名家

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16年来在马来西亚社会激起层层波澜。赵明福,这位年仅30岁的政治秘书,于2009年7月在反贪污委员会...

阅读全文

林卓锋 :Meta的数据霸权与AI竞争新格局

名家

在人工智能(AI)的竞技场上,科技巨头们的战争焦点,正从算法粗暴地转向对数据的实质掌控。 Meta Platforms砸...

阅读全文

萧宏达:国会应该参与高级法官任命

名家

随著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上诉庭主席等司法高职完成委任,近期的司法争议暂时得到了缓解。然而整个任命过程似乎略显仓促,甚至有...

阅读全文

黄金祥:沉沦的美国vs上升的中国

名家

你对中国与美国,哪个比较有好感?几天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国际对中国观感稍转正面”。以下是报告中一些比...

阅读全文

郭朝河:面对AI,努力还有价值吗?

名家

“老师,现在AI可以画图、写文、翻译、写程式,甚至模拟声音及拍影片,那我以后还需要努力吗?或者要怎样努力。”学生近期私讯...

阅读全文

林德宜:美国对东盟加大关税力度

名家

首相安华在日前的第58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礼上指出:“在世界各地,曾经用于促进增长的工具(关税)如今被用来施压、孤立和遏制...

阅读全文

冯振豪:火箭是时候放手,赵家是时候向前看

名家

2009年7月16日,当时担任行动党州议员欧阳捍卫华助理的赵明福,在雪州反贪会总部坠楼身亡,成为我国史上又一起政治悲剧。...

阅读全文

谢癸铨:AI时代是人类史的终章还是转折?(下)

名家

人文学科曾是人类理解自身与追问意义的场域。从古典哲学到解构主义,人文学科不断提出批判与反思。然而,在一百年前科学主义与逻...

阅读全文

谢癸铨:AI时代是人类史的终章还是转折?(上)

名家

在最近一次哲学课堂中,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准备让AI成为这个时代新的“超越”?这个问题呼应了我内心的隐忧:人类是否...

阅读全文

余福祺:数据献祭:我们都是AI的信息矿工

名家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活在科幻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描述的场景里--全人类都在为AI“供电”,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