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Lenggong)位于霹雳河上游右岸,是座落在江沙及宜力之间的小市镇,距离怡保以北约100公里。当地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种植橡胶,最为人知的美食是西刀鱼丸,但是很少年轻人会知道玲珑曾有“小仰光”的称号,因为它曾出产全马品质最好的土烟烟草。
玲珑与霹雳州其他城镇所不同的是,其并不是靠锡矿开埠,也不是因为种植橡胶而开辟,其是在19世纪末期由广东、广西与福建等籍贯的华裔前辈在霹雳河上游两岸垦荒种植烟草开辟而成。
早期土烟闻名全马
玲珑中华公会主席拿督黄克望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早期的玲珑有“小仰光”的称号,是因为当时的玲珑与缅甸首府一样,都是以出产品质优良的土烟烟草而闻名全马,并且远销到印度与缅甸等地。
“在4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是玲珑烟业最盛产与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玲珑最繁华的年代,当时的制烟厂有4间之多,其中一间还是香港人前来投资设厂。当时,整个玲珑县的华裔人口有约4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跟种植烟草业有关。”
黄克望表示,当时的玲珑市区大街非常繁华,既使到了入夜时分仍然人山人海,大街上有不少馆子与戏院,显示出玲珑人丰衣足食,人人都得以安居乐业,所以玲珑的另一个称号是“小金山”,而土烟种植是早期玲珑最主要的经济命脉。
全面规划推动旅游
“不过好景不常在,土烟的价格在80年代开始暴跌,让许多烟农纷纷改行种植橡胶或离开玲珑另觅生计,如今土烟已成为夕阳工业,全玲珑县仅剩下10多户烟农仍在种植土烟而已。”
他表示,在土烟业辉煌过后,玲珑由于受限于土地不足的客观条件,农业无法发展起来。
同时,也难以发展屋业和工业,以及地方上的经济,经过20年的停滞与低潮,更面临严重的人口外流问题。
他指出,如今申遗的成功是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不过更重要是希望政府能有更全面与长期的规划,好好利用世遗的机会留住人口与惠及人民,让地方居民共同参与推动旅游的规划,勿只让大财团垄断发展项目,避免过度发展造成通胀。
严缺土地难展拳脚
原本渐被淡忘的玲珑,因为申遗成功而再度被世人瞩目,如今从小至县署到大至中央政府等都热衷于提出各种各样的计划与愿景,要将拥有旧石器时代遗迹的玲珑谷发展成为旅游胜地。
但是,在提出各种重大发展计划之前绝不能忽视的是,政府当局必须先厘清这20年来局限玲珑县发展的阻碍是什么,因为若不先解决限制当地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再美好的计划恐怕也将沦入同样的阻滞。
马华玲珑区会署理主席的黄克望表示,造成玲珑20年来发展困境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不足、工业与农业无法发展、青年外流现象严重,以及政府无法贯彻发展计划等。
他指出,玲珑位于狭长型的山谷之间,同时平原更被霹雳河一分为二,所以在先天条件上已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加上大部分的土地已被列为马来保留地,所以无论农业、工业或屋业,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发展。
玲珑广东会馆会长梁国槐(74岁)也补充,玲珑在土地问题上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因土地不足导致玲珑市区后方的西拉新村(华人重组村)被迫建在马来保留地上,每个月必须缴交30至150令吉不等的地租给地主,这显示在玲珑要找一片私人土地盖房子也很难。
马来保留地居多
“玲珑原本就没有设立工厂,地方上大部分土地列为马来保留地,没有多余的土地可发展农业与屋业。所以,多年来地方上的经济难以转型,也导致玲珑市镇鲜少看见新型屋业发展。”
他指出,如果要将玲珑发展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甚至有如槟城和马六甲世等遗景点一样吸引外国游客的到来,土地不足的问题一定要设法先解决。
工作机会少 人口严重外流
黄克望表示,玲珑经过20年的低潮期,其面临的另一个窘境是因人口严重外流,整个玲珑县在70年代还有近5万的华裔人口,但是时至今日连2万都不足,人口不到20年前的1/3,如今也面临人口老化的困境。
也是玲珑仰华小学董事长的他指出,仰华的学生人数在70年代还有约600人,但是今日全校学生仅剩下90多人,当中有约20位是友族同胞,所以实际只有70名华裔学生,如今整个玲珑县6所华小学生加起来不到250人。
“因为如今许多青年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也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而进入大城市工作,相对地留在家乡没有工作机会,因此往外迁移变成主要的谋生出路。”
他指出,许多人事业与家庭有成之后,首要的就是衣锦还乡或重建祖屋,让在家乡的两老能有舒适的生活空间,但是玲珑有许多人的祖屋是建在马来保留地之上。
同时,玲珑也没有新的土地可以用以发展成为花园住宅区,让年轻人想返乡重建祖屋都不能,久而久之连父母和整个家族就举家迁往大城市。
不过,黄克望也说,玲珑这些年来也不是没有发展,至少在交通方面改善很多。
“江沙-宜力大道开辟之后,让当地的交通顺畅无阻,来往时间节省了许多,而这些都为日后的发展与旅游打下良好的基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