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早期“联”合朋“友”们经营的家具工厂,屹立至今。
他秉持公司上下职员,甚至供应商及客户们都是“合作伙伴”的经营理念,让公司走得更长远。
1998年金融风暴时期,陈贵材却毅然选择全力抢攻美国市场,诠释“危机就是转机”的商场至理名言。如今,联友家具将产品100%外销至海外,并且在峇株巴辖四加亭工业区设有16座厂房。
陈贵材表示,在20岁那年,有几名辍学后从事家具学徒的朋友,因缺乏开设家具厂的资金而找上门向他借钱,他便征求父亲的意见。
“当时我心想,钱是我赚回来的,借给朋友做生意也无妨吧!但我还是询问父亲的意见,他马上阻止我,告诉我:借钱给人做生意,若对方血本无归拿什么还你?不如你出钱,他们出力,赚到钱才分出来。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因此,他表明愿意出钱给4名从事家具的同学设厂,本身占60%股份,其余40%则以一人10%的方式平分。他本身不懂得制作家具,平日除了继续种菜,空余时驾驶罗里帮忙运送家具给顾客。
“1980年代时期,公司赚了一些钱,这时,他们就表示要拆伙各自发展,我只好抵押产业,再跟父亲借钱来买回他们的股份,自己经营家具厂。”
独资工厂一窍不通
他表示,独资家具厂后,他除了不懂得制作家具的过程、原料供应商、卖给谁的销路也不清楚,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他说,当时,其弟弟陈贵霖在家具厂当学徒。他白天种菜,晚上到家具店推销产品,渐渐掌握如何管理家具厂的事务。
“我还记得在1987年被倒帐,当时如果没有供应商和家具店的支持,恐怕没法经营到现在。其实在这几十年来,生意曾起起落落,能够翻身或熬过去,都是长期累积的诚信换来的成果。”
陈贵材说,他能够将产品逐渐出口到国外,因参与展览会而取得很大帮助,包括在1990年代销售至新加坡和汶莱,1994年至1995年间参与大型的国际展览会,而接到日本与韩国的订单。
适时优惠顾客赢信赖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营联友家具期间所面对的起起落落,也让陈贵材看清哪些供应商、银行、买家是值得长期合作的伙伴,从而建立更深厚的信赖。
“成本降低的时候,公司甚至会主动给予顾客更优惠的价格,让他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相对地,当我们面对成本上升的时候,迫不得已调涨卖价时,顾客都能够理解,这也是久而久之合作所取得的信任。”
联友家具最大的转变,是于1997年的金融风暴。当时我国的货币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3令吉80仙。陈贵材在估算成本等各方面的竞争条件后,决定放弃本地市场,全力抢滩美国市场,促使公司在2000年至2006年的鼎盛时期,取得最大的盈利。
坚信家具业不会倒
“可是,面对最大亏损的时候,也是在货币自由浮动的时期。政府在2007年开放金融市场后,美元兑换令吉的汇率一夜间变成1对3令吉10仙,许多已接下的订单都成为亏本生意,导致公司连续2年面对巨额亏损。”
尽管一路上面对风风雨雨,包括政府将于明年落实最低薪金制的新挑战,但陈贵材始终坚信,家具业作为传统古老行业,有人买屋子,就一定要有家具,而且并非每个国家都有能力生产家具,因此,我国的业者绝对可以在家具市场分一杯羹。
宁可不用“有才无德”员工
“财散人聚”是陈贵材秉持的经营理念之一,除了给予外劳与本地员工相同的待遇及福利外,也间接协助一些代工生产工厂的崛起,甚至在承接到来不及完成的订单时,转介给本地的同业。
身为掌舵人,陈贵材与公司职员的关系以朋友居多,也更贴近了解周遭员工所面对的问题。他也时常报名参与各种课程,不断充实及提升自己,就是为了适时给予团队们更多鼓励并教导团队。
陈氏在任用员工方面,倘若是“才德兼备”的人必定重用,有才无德宁可不用,有德无才仍可招徕并培养。
“许多人说同行如敌国,但我认为同行如股东,如果接到外国订单来不及处理,我宁可跟本地的同业一起分享,这总好过这些顾客流失到其他国家。这也是我在几年前领导峇株巴辖家具同业公会时的理念之一。”
陈贵材强调,本身只是公司企业的领航者,然而,在联友家具旗下有1000个工人,加上供应商、20多家代工工厂,所牵涉的家庭人数成千,企业所负起的社会责任相对的大。
“我告诉公司团队:‘我不是你们的老板,买家才是。我只是组织的大家长,只要交货准时、保证品质、价钱公道,才能吸引买家。’”
联友家具有限公司资料库:
董事经理:陈贵材
创办年份:1976年
公司:联友家具有限公司
销路:美国市场
产品:套房家具
1976年 成立第一间家具厂
1987年 出口至新加坡
1994年 厂房变迁至四加亭工业区
1998年 出口至美国
2004年 获得ISO9001品质管理认证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