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将这种干案手法称之为“截取手机晶片骗案”。
全国商业罪案调查组主任拿督斯里赛依斯迈指出,嫌犯会透过某电脑软件取得事主的用户名及密码后,再吩咐同党找出一个本地户头,然后拿到该户头的提款卡。
接著,主嫌再找另一名同党,拿著伪造的身份证及事主委托书,前往电讯公司办理手机报失及领取新晶片的程序。
“在这情况下,事主原本的晶片即会被停止使用,而持有事主原本手机号码的主嫌,就能冒充其身份。”
当他们从事主的户头进行过账时,银行便会致电向事主确认。这时,主嫌就会冒认事主身份,让转账程序顺利进行。
赛依斯迈表示,警方于上个月初接获一名35岁巫裔女事主(来自柔佛,行政员)的投报,指其户头遭盗提。事主指,她在上个月3日突然发现手机号码被终止服务,于是致电电讯公司查询,然后重新开线。
2天后,她突然接到银行来电,表示一笔5000令吉的款项已顺利汇入一名非洲男子的户头;她惊觉不妙,于是立即向警方报案。
截取网络资料专家
“警方接获投报后,随即展开调查工作,并于上个月30日成功在双威镇及布特拉柏兰岭逮捕3名嫌犯,分别是一名非洲男子(28岁)、一名沙巴土著女子及一名巫裔女子(皆27岁)。”
随著3人落网,警方也起获手提电脑、手机、提款卡、信用卡、银行存折及无线网络伺服器等。
警方发现,此集团于去年12月开始活跃,以类似手法至少干下10宗骗案,损失达10万200令吉。
“更甚的是,这名非洲嫌犯在2011年因涉及‘截取他人电邮资料’一案而被控上法庭,目前仍在保释候审中,惟他难改本性,候审期间竟再度干案。”
赛依斯迈也透露,该嫌犯拥有电脑及网络学的硕士文凭,是截取他人网络资料的专家。
无论如何,警方目前援引刑事法典第420欺骗条文,展开调查工作。
定时改网络密码防万一
约70%的网络用户在设定密码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生日日期、名字、身份证部分号码等,让不法集团很容易就成功盗取资料。
因此,赛依斯迈呼吁民众,不要在电邮、网络户头或者社交网络上,使用同一个密码,此外,也需定时更改密码,以提高网络安全措施。
“同时,如果民众发现手机号码突然被终止服务时,请立即向电讯公司查询,以免不法之徒已在暗中进行户头转账。”
他也借此机会呼吁电讯公司,加强申请新晶片的确认程序,再三确定申请者的身份后,才发出新晶片。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