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蕉赖的邹女士,家中大女儿在华小毕业后进入Sri Sempurna国际学校中学部,学费约为1年1万2000令吉,不含杂费。小儿子则从小学开始就读Sri Murni私立学校。
她在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说,“我发现以马来文为主的语文环境让孩子在讲英文时面对心理障碍,而她希望小孩能有信心地用英文表达想法,这样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能衔接得更顺利。”
她认为,若从中小学就在纯英文环境上课,未来要到海外留学或进入本地学院都不是问题。
身为国民学校教师的她也指出,私立或国际学校学费固然昂贵,但学生却能更扎实地学习、学会独立作业,知道如何研究一件事物等。
更公平学习环境
她坦言,“国民学校是以马来人为优先,学校不会看到你的优点;但私立或国际学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只要够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我希望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至于为何最终没有选择独中,她则表示,小孩个性比较散漫,大班制会影响小孩学习兴趣;同时独中必须报考统考及政府考试,她不希望小孩压力太沉重。
来自蒲种的叶女士,大儿子目前在Kingsley国际学校就读中二,每年3学期的该所学校,每期学费约为5300令吉。小儿子则在华小就读。
她向记者分享亲身经历指出,“我过去中学是以马来文上课,上学院转换英文环境时就很有压力,我不希望他经历这些事情。况且,出社会工作时仍是以英文为主。”
她在接受《东方日报》电访时说,华文科到小学6年级就已经程度很深,而国际学校在使用英文教学之余,也有华文课让学生选修。
询及小孩从华小转至国际学校环境是否面对问题,她则笑说,因为小孩从小有看英文书和英文卡通片,加上目前年纪尚小,还能慢慢适应且愿意表达。
她续指,孩子上课回来分享说,国际学校的教师会尊重他们,而不是像华小那样必须绝对服从老师。
她也表示,由于国际学校的父母因为普遍上较为关心孩子学习,因此求学环境相对较佳。
英语教数理政策策划不当
我国在2003年在反对声浪中推行英文教数理政策,后来因为成效不彰而在2009年宣告废除,国民学校从2012年起逐步恢复国语教数理。
虽然国小、华小、泰米尔小学皆因为问题多多该政策的废除松一口气,但受英文教育或希望孩子受英文教育的家长却认为废除该政策影响学子竞争力而感到不满,要求恢复有关政策。
该政策无法成功推行而终究被废除,也是让更多家长把小孩送往私立学校及国际学校的原因之一。斯里吉隆坡学校首席执行员哈尼夫奥斯曼认为,英语教数理政策因为是策划不当,所以注定会失败。
他指出,政策推行时师资根本没准备好,而且从中学开始转换媒介语也让学生很混淆。真正好的做法是从小学开始,从没有这么困难的词汇及概念开始。
记者询问究竟该如何协助学生转换媒介语,他指出,学校应让程度落后的学生接受辅导、找出患有注意力缺乏等学习问题的小孩并协助他们,才是让整体水准进步的方法。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