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莹(63岁)是怡保圣母中学退休美术老师,来自亚罗士打的她有一个特殊嗜好,就是收集各式各样的红包封,并且把红包分门别类和登记目录作整理,如今竟已排满将近40本大册子!
她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由于小时候非常喜爱红包的图案设计,所以小时候从长辈处收到的红包,都会收藏起来不忍丢弃,久而久之就养成像集邮般的习惯,也见证我国红包这50多年以来的变化。
“50年代的红包尺码小(包硬币),通常是用细薄红纸印上吉祥图案制成;60年代的纸张较厚,并开始有银行等商家的标志;70年代表始有塑胶封红包,但很快被淘汱了。”
与友族交换青紫包
她披露,红包印刷到了80年代就变得精美和图案变化多;90年代突破传统,开始出现黄、金、米、棕色等红包,同时也盛行卡通人物当红包封面;而千禧年以后,更是出现立体红包等多样化。
因为对收集红包产生了兴趣,李雪莹的红包珍品也“爱屋及乌”横跨三大族群,无论是马来族群的开斋节青包,或是印裔族群的屠妖节紫包,都有满满的珍藏本。
她告知,以前在教导美术课时,每逢友族的新年或佳节时,就会请印裔和巫裔携带有特色的青包或紫包到学校作交换,同时,也可以作为美术课的手艺品的材料。
不过,李雪莹的珍藏不仅如此,其收藏品有来自多达12个国家或地区的红包,包括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泰国、美国、日本、纽西兰、澳州、汶莱,以及新加坡等地区。
“香港红包以明星作封面居多,新加坡的则是以精美取胜,泰国和纽澳等的传统味道浓厚,中国则从传统到现代都有,但还是以大马的最为独特,因为设计多数以多元种族取胜。”
她指出,大马红包当中最难得的是“双佳节红包”,即是在1997年至1999年,连续3年的农历新年与开斋节落在同一时期,因为下次双佳节要等到60年后,因此,这3年期间的红包非常有收藏价值。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