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广场旁有个巨大的“I❤KL”红色模型,模型另一边的建筑现为吉隆坡城市艺廊,由模型制作公司ARCH集团创办人李运旗自资设立,收藏及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看见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认识并爱上它。
“拥有117年历史的建筑物,由马来西亚人经营一个诉说吉隆坡故事的艺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设定更完美。”吉隆坡城市艺廊(KL City Gallery)所在位置的前身是英殖民时期建立的政府印务局,在多番协商后,市政局决定出借予李运旗。
创立于2012年,每天吸引约2500人造访,艺廊里除了展示图文并茂的吉隆坡发展史及一些能勾起老一辈回忆的旧物,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要属缩小版吉隆坡城市模型的LED灯光秀。该模型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不定期修改和更新,以展示城市的最新面貌;每一次有新大厦落成或拆毁,模型也会据实补上或拆卸,建造中的建筑则以白色外型标示,待落成再换新装。
除了旅客,学生、发展商和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人是艺廊的常客。他们能在这里获得最新的数据,这也意味著,模型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团队。
进入艺廊,需要购买5令吉的入场券,但入场券可在咖啡厅兑换食物,所以要说以入场费填补艺廊的营运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李运旗说:“我只能在其他地方努力赚钱来维持这里的营运,我对艺廊有热忱,当初之所以会开设,就是想在本地设立一个完善的资讯中心,让游人可以在一个地点获取和这座城市相关的所有资讯。”
另一方面,李运旗在27年前创立的ARCH,如今已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模型制作公司,一开始制作供发展商使用的大型景观模型,后来延伸到木片(Wood Veneer)礼品制作。李运旗认为:“我们为发展商制作的景观模型可说是全亚洲最好,但其他人感受不到也无法享有,所以便设法将它简化,做成礼品,让游人可以把它们带回家。”而今,这些模型不仅仅是摆设品,购买后也能自己动手做,把它们组装起来再发挥创意填上颜色。

差点成为建筑师 转换志向学手艺
现年51岁的李运旗,3岁时随家人从柔佛昔加末搬到吉隆坡,小时候在茨厂街生活,特别爱欣赏周边的建筑物。他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别人看大戏在台前看,他就偏爱跑到后台看演员做准备。三年级开始收集物品,硬币、书籍、火柴盒、明信片、旧照片,同时也集邮。那时候母亲总是骂他,说他书不好好念,总是把玩那些“垃圾”,如今艺廊里收藏了许多他儿时的宝贝,让游人看得目不转睛,他也终于可以自豪地告诉母亲:“还不是为了这一天!”当然,这是玩笑话,当时的他其实并没有远大的计划。
“我小时候喜欢画图、画线条,我父亲一向坚持孩子们要做生意,但我说‘不,我要念建筑系’。”父亲原先是酒店大厨,后开设自己的餐厅,总是灌输他“做什么都没关系,但最终一定要做生意,千万别一辈子替人打工”的概念,他笑言:“是很传统的华人家庭。”
为自己争取事业
李运旗颇有当建筑师的天赋,一般人看图只看见平面,但他“看见”轮廓和空间。话虽如此,他最终却没从建筑系毕业。“当年建筑系要念8年,太长、太慢了。完全理解建筑设计图就用了一年;建筑系做纸模看似很神奇,但其实模型制作也办得到,而且快速易懂。”
有一次朋友带回一个模型,让李运旗知道了自己其实可以到模型制作公司学艺,马上就给该公司写了信。
“被拒绝了,但后来还是进了一家很好的制作公司,那时候我跟自己说‘这就是我的事业,我要在这里做一辈子,除非老板炒我,不然我绝不会离开’。”当时是1985年,李运旗21岁,450令吉的工资还算不错。“当年做工是没有病假和公假的,我也不会请假,还每天加班,非常勤劳。师傅交给我做的东西,除了准时做完,还会多给一些附加价值。”但,话说回来,这个当年各个师傅抢著要的小徒弟其实挺不走运,刚入行不久,就遇上1986年的金融风暴,全球经济衰退。“原本二十多个员工,一个一个被裁,虽说我是最新入行的,但承蒙师傅爱戴,被留到最后,那时只剩下3个人在撑。”最后公司还是倒闭了。

强调手工及品质 口耳相传扩大事业
1987年,李运旗受朋友之邀,到发展蓬勃的新加坡求职,进入当地最大的模型制作公司,“当时的新加坡四处兴建大楼,在那里发展的2年间,实在学到太多东西了。”但或许是父亲从小深植的经商理念起了作用,李运旗突然有了回国开店的念头。他笑说:“为了让品牌看起来历史比较悠久,还特别赶在1989年12月31日注册。”
创业最重要的是资本,李运旗投入全副身家,但也只能在雪兰莪大厦(Kompleks Selangor)租一个150平房英尺的工作室,“第一单生意来自丰隆银行的朋友介绍,他们想做一个双层楼的模型,说要到我的工作室来,我说‘天啊,我的工作室非常小,就像一个四方盒子’,他们说没关系,手工和品质更重要。”第一单生意就是大公司,李运旗也一贯地把东西做到完美,口耳相传下,大客户不断上门,近期的客户包括1MDB,为旗下的综合城市发展计划马来西亚城(Bandar Malaysia)制作模型。
金融风暴另谋出路
一切看起来一帆风顺,其实并非如此。1997年,金融风暴再次来袭,原本年收500万令吉的生意直接掉到谷底。“幸亏我手上有很多现钱,所以才没有周转的问题,当时业界的状况实在很糟糕,几乎要过不下去了,可是另一方面,旅游业正在逆势增长。所以我决定开一家专卖店。”他再次散尽家财,但也再次成功发展了新的生意模式。木片礼品模型取材自本地橡胶树和榴梿树,从此之后,旅客提起大马高端手工艺品,不再只有皇家雪兰莪(Royal Selangor)的锡蜡。

“当时我已经三十多岁,心态和现实环境都更稳定,我觉得那是个好时机。加上国油双塔楼落成,一切好像来得刚刚好。”大马有独特的风貌,李运旗和模型师傅们把建筑、花卉等制成能握在手中的精致艺术品,巧夺天工的技艺用在具代表性、能刻画大马风情的设计上,就如同他所说,“一定有市场,而且是庞大的市场。不是勇不勇敢的问题,我有信心能做到。”希望儿子从商的父亲给了他“李运旗”这个名字,他也确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双塔楼1998年落成,成了吉隆坡的地标,“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到阳光广场里设立专卖店,但其实那并不容易,我打电话给经理,他说不行。后来我找到在澳洲的总经理,说要呈现我的作品给他看。他说,‘明早10点,我到你工作室去,就5分钟让你呈现。’参观完后,他打电话给经理,交代留个位子给ARCH。我到今天都还是很感谢他给我这个机会。”
如今,ARCH Collection在马新两地都设有门市,也外销至11个国家;也曾受国外客户委托,为当地地标如英国伦敦大笨钟制作模型。李运旗心底有一个到全球主要城市开设专卖店的梦想,让每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模型,让更多人看见ARCH的手艺,也看见来自大马的光芒。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