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社打滚的人,应该都不会对“山头主义”四字感到陌生。
几年前,有一位中国籍旅新学者到访大马,走之前留下一句话—“马来西亚的华社是一个分裂的社会”。笔者当时不以为意,但随著时代脚步的递进,见证了华团从未休止过的争吵,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外斗以及组织中的内斗。
大马华社的政、经、文、教,由马华公会、中华总商会、华总、董总各据一个山头,分而治之。各个山头之下还有许多名堂与性质相同的小山头。谁也不服谁。董总动乱出现后,大家才惊觉,原来在芸芸华社领导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解除得了这个结,就连有资格充当鲁仲连的一个也没有。
正逢最近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举办题为“青蓝交辉相益彰:陈嘉庚与李光前”的先贤交辉系列座谈会。席间除了两位主人公陈嘉庚与李光前,还提及陈六使、林连玉等先贤。这几位都曾经以德服众,对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划时代人物。
尤其是倾资兴学的陈嘉庚,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曾一度为“橡胶大王”,家财万贯。不过,他在历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并不因为他的财富,而是他德、能、财兼具,首先他是个无私的慈善家,接著他生财有道,并且具有远见,深知教育的重要,以及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除此,陈嘉庚最难匹及,还是他的正义感。1940年陈嘉庚作为南侨总会主席,亲率慰劳团回中国。在和毛泽东接触后,他改变政治倾向,更大胆地断言中国的未来在延安。在这之前,他本来对蒋介石极尊崇,也常为国民党筹款。但回国后,他看到国民党一塌糊涂,感到深深的失望。在离开重庆后,陈嘉庚给蒋介石写信,警告他:“至若欲消灭共产党,此系两党内战,南洋千万华侨必不同情”,“若不幸内战发生,华侨必大失所望,爱国热情必大降减,外汇金钱亦必萎缩”。
陈嘉庚与在同盟会表现活跃的汪精卫的情谊很深,甚至有意任他为厦门大学创校初期的校长。可是后来当汪精卫沦为亲日主张投降的卖国贼,陈嘉庚作出一份被誉为“最伟大提案”,其中提到“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等于刮了汪精卫等人一记耳光。
新中国建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参与建设。虽然他一直对毛泽东很欣赏与支持,不过当后者要出兵援朝时,陈嘉庚却大表反对。从以上几项事件中,便可以看出陈嘉庚拥有敢怒敢言、明辨是非、铁面无私的特质,为顾全大局,他不惜与相熟的人不留情面地划清界线。
反观目前的大马华社,比陈嘉庚富有,更懂得经商的大有人在;比陈嘉庚聪明以及具有更高的学历的更不在话下;和陈嘉庚一样好善乐施,愿意取之社会,用诸社会的也不少。可惜集德能财于一身的人实如凤毛麟角。尤其在当政者的面前,有的连呼吸大声一点都不敢。虽有海鸥创办人陈凯希不止一次谈及身后裸捐,可是其捐钱如仙女散花,而非专注于一事项,因此无法发挥金钱的作用,只能说是抛砖引玉之举。
这五十年来,虽曾出过李光前或陈六使,被视为青出于蓝的佼佼者,但俱往矣,论当代的风流人物,在华社拥有一锤定音的魄力的,唯恐还不能看今朝。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