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由学生利用AI技术合成并散播不雅照片的事件震惊社会。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照片对象竟然是同校的女同学,部分还被拿来贩售,每张售价区区几令吉,却换来了对受害者难以抹去的伤害。而受害学生在向师长求助时,竟被训导老师反问“为何拍这种照片”,这种检讨受害者的态度,不仅令人失望,更揭露了校园对新型数码伤害的无力招架。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很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照片是AI生成的。这一幕背后,是整个教育系统在科技巨变面前的滞后和盲区。
回顾网络刚开始普及的年代,我们是否曾在学校、或从长辈那里,系统性地学过什么是“网络礼仪”?多数人都是在受伤或犯错之后,才慢慢理解什么不能说、什么不能做。而如今,AI技术的普及速度更胜当年,但我们的教育似乎仍停留在“工具教学”的阶段。
我们的学校鼓励学生学习AI、编程、写Prompt、制作数码人等等技术,甚至举办各类STEM竞赛与人工智能讲座,却极少安排课程去谈“科技伦理”、“AI责任”以及 “技术的界限” 。
笔者大学时期就读于台湾成功大学,这所学校以工程科系见长,而“工程伦理”正是工程学系的必修课程。我们被提醒,无论是建造桥梁或研发药物,虽看似是技术操作,但每一项选择背后都关乎人命、社会影响与良知判断。
如今在中学甚至小学开始推动AI教学的年代,我们更需要反思:是否该让“科技伦理”成为与技术并行的核心教育?教育的责任,不只要让孩子会不会用这些工具,更应明白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
看不见的纪律问题
过去的校规往往针对可见行为:打架、迟到、抽烟、作弊。这些都能在校园里被目击、被处理。但当学生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机,能在匿名平台开群组、生成图像、匿名留言——这些“看不见的伤害” 正是新世代纪律的最大挑战。
网络霸凌的后果,比传统的口角或肢体冲突更严重。这时候,学校若仍停留在“记过”、“写悔过书”的旧有应对逻辑,已无法保护学生、也无法惩治伤害。
我们的训导机制是否准备好面对精通AI的孩子们将带来的挑战?教育部、执法单位、校方老师及家长是否有方法协助受害者、处理数码证据、联络平台下架内容?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每一个校园,其实都处在数码危机的潜在火线中。
教育有没有走在科技前面?
AI、生成式图像、匿名社交、深度伪造……科技正以难以预测的速度演化。它可以是协助学习的工具,也可以是制造伤害的媒介。教育的角色,不只是教孩子会用,而是教他们能不能用、该不该用。
在这个真假难辨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赋予学生判断的能力。什么是恶意内容?什么是虚假讯息?什么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唯有让教育走在科技前面,才能真正培养出负责任的科技使用者,而非冷血的工具操控者。
结语:不能再用旧方法教新时代孩子
这起AI合成照片事件,不只是某一所学校的管理失误,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集体迟钝。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速度,来面对当下的问题。
教育必须跟上时代,不只是跟上技能的更新,而是让伦理、尊重与人性,始终走在科技之前。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