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预科班录取的问题应该是最近最火热的教育课题,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其涉及了未来大学升学的机会,如果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则牵扯着复杂的政治、族群与文化的背景,这是马来西亚数十年来无法让各个群体满意的难题,也因为如此,我们的年轻一代仍然无法摆脱分数主义与升学主义的束缚,年复一年的争议所落下的政治口水也早已让各界麻木。
回到学校教育本身来看,教育部从2011年其实行的小学课程标准(KSSR),及后来中学延续的中学标准课程(KSSM),甚至在2018年、2021和2022年顶着社会压力分别废除了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年中与年终考试、小学检定考试(UPSR)和中三评估测验(PT3),以课堂评估取而代之,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与全面的评量,减少分数主义与升学主义造成的各种弊端。
这样的做法是符合整个社会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是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完整贯彻课堂评估的做法,那课堂评估是否应该成为大学入学的另一套标准?毕竟如今的学生自小学开始就依循着课堂评估的模式学习与成长,而教育部也多次的表达课堂评估对学生的评量应该是更全面与多维度,那为何到升大学前的最后一个关卡又回到考试(大马教育文凭SPM)定生死的模式?
造成这种政策不连贯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国的大学教育的资源,包括录取的标准、收费的情况长期受到政治、文化与种族政策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大学录取的方式,就意味影响大学资源分配的传统架构将会被打破,也会冲击长久以来既得利益方的权益,这使的小学教育能够动,初中教育可以改,但大马教育文凭等涉及大学入学的考试仍然屹立不摇的情况。
这使我国基础教育出现了前后无法衔接吊诡状况。在中三及之前的阶段,学生被告知考试不重要,老师疲于奔命的处理各种课堂评估的工作,而庞大数量的文书处理更是让老师们吃不消,但到中四之后,却又要学生以最短的时间掌握考试的能力,以应付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获得10个A以便能够被大学预科录取,得到未来大学之路的门票。
这种吊诡的情况背后并不是教育的考量,而是公共资源分配的结果,这也是政治主导教育的恶果,如今学校教育的各种乱象,包括改革青黄不接的情况都是教育被政治凌驾的结果,也是如今民众对于国家教育体系一再失去信心的原因。
坦白说,本人并不期待如今的执政团队有能力改变这个困境,但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执政团队应该要尝试慢慢甩开各种传统包袱,国家教育才能够前进,未来的人力资源才有办法累积,否则只会让我们的人才继续外流,赔上的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最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