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脸书和我推送一位拥有拿督勋衔的社会贤达之帖文,里边提到在大马多地开设分店的“七廊果条汤”是从七廊搬到北海,然后慢慢出名……可惜的是,此贴文不开放留言,否则我真想留言问:请问七廊到底在哪里啊?
为何想如此留言呢?因为七廊明明就在北海,怎么会说这家果条汤专卖店当初是从七廊搬到北海呢?
实际上,不仅是北海的七廊,大马很多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并不懂这些旧地名的存在,因为这些旧地名和官方地名可能差距甚远,一般在长辈的口述历史中才能找到。
就如北海拉惹乌达一带就有七廊、十九廊和树胶廊这些地名。追本溯源,在1930年代,廊是当时的土地面积度量词(每3廊等同现在的5依格)。以十九廊为例,当时由3名地主拥有,总面积为9廊(约31依格)。从此,3名地主就将地段取名为十九廊。
以大山脚为例,也有一些旧地名因地主超过一个人,直接以地主的人数来取名为13公司或6公司(即位于目前的百利镇)。顾名思义,公司乃马来文的“kongsi”,那有几位地主就是几个人“kongsi”的意思。
犹记得数年前帮《阿贤逛巴刹》节目进行前期采访,当时走访了亚罗士打猪肉街巴刹的贩商们,但就算是第二代父传子的贩商,也都不知道猪肉街“bak beh”称呼的由来。他们只知道,猪肉街巴刹的现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战败后的1940年代所建。至于更早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他们也都一无所知。
采访期间,庆幸遇上一位在60年前在猪肉街巴刹帮忙父亲卖猪肉的8旬老翁,才知道“bak beh”的由来。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bak beh”位于目前唐人街一家名为“泰和”老字号附近,也就是旧监狱路尽头。
据这位老翁提到,由于这个码头有卖肉,所以就被称为“bak beh”,意指闽南语的“猪肉码头”。这也难怪,因为旧监狱路以前就被称为“福建路”,所以猪肉码头的称呼以福建话广为流传并不出奇。
迄今,这个“bak beh”巴刹前身的渡头仍在,却早已荒废。最靠近渡头的一幅墙身,就以壁画方式重现当时划桨的情景。惟,这个昔日的“猪肉码头”之由来,几乎已湮灭在历史洪流中。
旧地名之重要
若非口耳相传,这些地名大多已被人忘记,毕竟连地图都找不到,也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忽略这些旧地名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某段时代、某种族群、某段迁徙或开发历史的缩影,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也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积淀。
当我们只剩官方地名,少了旧名和俗名的交织,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就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情感坐标。我们会知道拉惹乌达在哪里,却不知道它其实涵盖七廊、十九廊、树胶廊;我们可以说出“唐人街”,却不了解“猪肉码头”的文化意义。
或许,历史不是非得以纪念碑或教科书来保留,它也可以存在于一个招牌、一道菜名、一句老话,甚至是每一位长辈的回忆里。只有将这些旧地名记录下来,那些逐渐淡去的地名与记忆,才不至于在我们的沉默与遗忘中彻底消失。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