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过端午感觉才刚把粽子消化完,月饼就已默默地上市了,如今距离中秋节还有两个月,我们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中被月饼包围,甚至有些品牌还会标榜“早鸟优惠”来鼓励你提早购买。
但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月饼,究竟是一种节令美食,还是已经彻底转型成一种“人情筹码”?
先说结论:喜欢吃月饼的人,可能远比你想像中少。
月饼通常是高糖高油的存在,加上现代人主张健康饮食,月饼对某些人来说只是年节打卡限定,吃一小口应景已足够,吃太多还会腻。
实际上,很多人家中一盒月饼会放到中秋过后才被慢慢拆封,有的甚至到了明年的农历新年还没吃完。
吃月饼的人不多,并不是口味不够丰富,想当年大马的饼家在拼创意,拼的是“口味创新”,什么巧克力月饼、绿茶红豆、摩卡乳酪、甚至黑刺或猫山王月饼,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都曾经出现过。
当时的月饼内馅一个比一个天马行空,甚至有厂商推出“Onde Onde”与燕窝这种不知该怎么形容的搭配,但很快地,这场“口味大乱斗”就逐渐冷却。
大家发现,再怎么创新,最后还是莲蓉、豆沙与伍仁这些老派经典最耐吃,尤其是香港品牌的莲蓉蛋黄双黄月饼,一盒要价不菲,反而成为月饼界的“香奈儿”,不管爱不爱吃,送起来就是体面。
当馅料玩到尽头,商家自然转向包装发挥。
从手提盒做成宝盒造型、仿古皮箱、书本设计、首饰盒风,到每年都有几款带灯光音乐的旋转音乐盒包装,或者仿真收音机、文具箱,甚至还有月饼盒能组成茶具组或储物架。
这些包装之精致,让人怀疑你买的到底是月饼,还是月饼盒?

有些高端品牌的月饼售价甚至高达数百令吉一盒,盒子本体占去成本的一大半,月饼反而变成配角。有一次朋友收了一盒某品牌的高级月饼,连开箱都舍不得,说“太漂亮了,不舍得吃”。
我心想,不吃也对,反正也不便宜。
说穿了,月饼早就不是吃的,而是社交的润滑剂,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它的真正角色是:送礼。
很多公司、机构、朋友之间都以月饼来维系关系。
但送礼之余,心中又会暗暗思量一件事:这盒月饼能不能送得够体面?会不会被对方偷偷转手,最后又回到我这里?有时一个包装太花俏反而会暴露“原主身份”,不小心在社交圈上演“月饼环游大马”的奇景。
有人甚至笑说:“你看到某些盒子就知道,它已经在你朋友圈第三次出现了。”

这几年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回归传统的声音,有品牌重新推出简朴包装、强调低糖低油的手工月饼,或者强调无添加、无防腐剂、每日现做,但消费者多半还是那句老话:“这盒能不能送得出手?”
也因此,虽然味道“朴素”,但真正卖得好的月饼却不是最好吃的,而是最“有牌面”的。
说到底,中秋节吃月饼这件事,本质上其实是“文化的仪式感”,也难怪它能随著时代一路变身:从传统糕点、创意口味、艺术包装到社交道具。
你可以说这是商业化的结果,也可以说这是节日情怀的演进。
只不过,当你今年又收到一盒堪比珠宝盒的月饼礼盒,不妨打开看看里头的内容,如果刚好是双黄莲蓉,也许还值得感动一下;但如果是草莓奶昔加麻糬再撒金粉,那你就知道,这不只是月饼,这是一场文化秀。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