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对抗持续升级,特朗普政府以取消”小额豁免”政策为突破口,对中国电商商品加征最高达145%的关税。这一举措看似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实则揭示了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争夺全球数码经济主导权。虽然Temu与Shein首当其冲,但这场博弈的本质已超越单纯关税范畴,演变为涉及数码主权、数据掌控和平台规则制定权的多维竞争,其影响或将重构全球电商生态体系。
“小额豁免”(de minimis)条款原本是美国贸易体系中一项边缘性政策,允许价值800美元以下的进口商品享受免税待遇。中国电商平台通过碎片化直邮模式,成功利用这一政策漏洞抢占美国低价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4年仅Temu和Shein两家企业就占据了美国小额包裹总量的三分之一,日均发货量突破50万件。
美国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和国家安全为由,不仅取消豁免政策,更大幅提升关税税率。这一政策转向具有系统性特征:其战略目标已从单纯的商品流通管制,扩展到遏制数码平台扩张,意图重新掌握全球电商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电商平台的成本结构遭受重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显示,原本售价5美元的商品可能被迫提价至9美元,Shein服装类产品成本更是翻倍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和营销效率降低:Temu在苹果App Store的排名从TOP5暴跌至第75位,Shein则跌出前50名。根据Sensor Tower监测数据,两大平台广告支出显著缩减,Temu减少31%,Shein削减19%,甚至暂停了Google Shopping的广告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冲击波同样波及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平台60%的第三方卖家来自中国,供应链成本上涨压力显著;Meta去年来自中国广告商的184亿美元收入(占其总营收10%)也面临缩水风险,预计今年相关业务收入降幅可能达到15%。
在我看来,关税仅是表象,数据掌控才是竞争本质。Temu与Shein依托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的AI推荐系统,形成了高度敏捷的供应链体系。这一商业模式的持续运转依赖于稳定的数据流,而政策干预导致用户流失、数据断供,最终将造成算法模型的”营养不良”。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启动针对中国电商平台的数据安全审查。USCC特别报告指出,这些平台可能通过应用程序收集美国用户的购物轨迹和跨平台行为数据,构成”潜在国家安全风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Meta和亚马逊等美国企业同样采用类似的数据收集策略。这实质上反映了美国正通过监管手段构建”数据护城河”,争夺数码经济全球主导权。这一趋势在资本市场已有体现:美国低价零售商美元树(DLTR)和达乐公司(DG)股价近期均呈现低位反弹态势。
面对政策高压,中国电商平台加速全球化战略调整。Shein通过在美国本土建仓设点实现运营本地化,Temu则将战略重心转向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市场。未来竞争的关键将集中在C2M(用户直连制造商)模式和AI驱动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上。这场变革不仅是市场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数码经济”逆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欧盟和印度相继推行的数据本地化政策表明,电商竞争已从价格维度升级为规则体系、算法能力和数字主权的全方位较量。
中美电商博弈难以产生绝对赢家:美国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压力,科技巨头广告收入受损;中国平台被迫进行全球化战略转型,全球供应链持续承压。未来电商平台的竞争力将取决于三大核心要素:算法智能化水平、数据掌控能力和供应链韧性。
真正的胜出者,必将是那些能够在强监管环境下实现战略平衡,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适应赢得全球信任的企业。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将重塑数码经济时代的国际商业规则体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