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马华在申请关丹中华中学时有越俎代庖之嫌,因为报章曾出现“马华公会代表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通过吉隆坡中华独中提出申请”的说法。
他说,这种说法的确耐人寻味,此外报章也曾报导关丹中华中学申请书是2012年6月18日,由马华领袖面交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
“关丹复办独中涉及各方利益关系人,包括教育部门首长与官员、政党政治人物、华社领袖、华教组织等,关系复杂,矛盾纠葛。”
他重申,他们对这份申请书的拟定和提呈毫不知情。
邹寿汉今日发表文告,针对关丹中华中学申请书包括“BPS1”(私营学校)表,列出4个重点,质疑新校不是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分校形式,办学模式不完全依据隆中华模式、新校课程结构依据KBSM课程模式。
未依据隆中华模式
他说,尽管马华领袖、华总领导、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负责人一再强调关丹中华中学依据吉隆坡中华独中双轨制模式办学,但是申请公函和BPS 1表都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即使附件《2012年度吉隆坡中华独中课程简介》也只是反映吉隆坡中华独中现有情况,根本对应不上BPS 1表要求提供的课程纲要附件。
他表示,所谓“关丹中华中学依据吉隆坡中华独中双轨制模式办学”的说法,其实并没体现在BPS 1表列明的课程结构上。
他指出,新校并非如6月18日后关丹复办独中工委会和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所言,是以隆中华独中申请分校的形式及其办学模式提出申请。
“这次隆中华独中呈函主旨是申请设立一所私立教育机构,在BPS1表第一页,对申办私立教育机构类型,勾选的是‘Sekolah Menengah’(中学),而非‘Cawangan’(分校)。因此,隆中华独中提交申请书之际,就不存在‘分校’形式复办关丹中华独中的事实,而教育部批准设立一所全新中学,也就可以理解了。”
隆中华独中曾于2010年8月27日和2011年8月11日呈函申请在关丹设立“吉隆坡中华独中分校”。邹寿汉说,当年各方认同以分校形式复办关丹独中,主要基于新山宽柔中学设立古来分校的成功先例。
没明确列明教学媒介语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指出,根据吉隆坡中华独中提交的BPS 1表,虽列明课程主体包括“KBSM”(国中课程)和“UEC”(统考课程),但华文却只被列为“附加科目”,而非课程设置的“核心科目”。
他说,关丹中华中学办学采用什么模式,是各方争议的焦点。其实,学校的办学模式主要体现于课程结构和科目的设置与教学。
他指出,其课程设置的“核心科目”是国语、英语、数学、科学、道德教育、历史、公民教育;“必修科目”是健康与体育、生活技能、美术、音乐、地理;“附加科目”是华文;“选修科目”是会计、经济、商业学、电脑、物理、化学、生物。
他说,各方关注的教学媒介语和考试问题,BPS1表列明关丹中华中学的教学媒介语包括国语、英语和华语,但没规定什么语文教导什么科目。
“BPS1表也没明确提及学生必须参加什么考试,只是列明文凭颁发单位为马来西亚考试局,这是否意味著学生只需参加马来西亚考试局主办的考试,如初中评估考试、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等?”
他也指出,校名和办学模式是各方争议点,其实新校校名是教育部按照申请方即隆中华独中所提呈的建议为准。
“校名有无‘独立’字眼,是各方争议点之一。隆中华独中提交的BPS1表根据当局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国语校名建议:SEKOLAH MENENGAH PERSENDIRIAN CHONG HWA KUANTAN SEKOLAH MENENGAH CHONG HWA KUANTAN。教育部批文采纳后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