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23岁的他,是理大房屋、建筑与策划系的学生。在完成学士文凭后,他计划继续升学,攻读理大的硕士课程。
虽然面对失聪的障碍,但佩戴耳机后,已大大提高他的听觉能力。他也略懂唇语,方便与人沟通。
面对媒体访问时,他依稀能听到记者的问题,并对答如流。
张凯仁立志将来要成为大学教授,教导室内设计的课程。
对人生充满规划的他,也给自己设下10年的期限,10年后,他想重返自小培育他读书识字的特殊学校,当起教师,教导聋哑学生,回馈社会对于他的关爱。
他说,社会经常会称他们为“OKU”(orang kurang upaya),事实上,“OKU”应该是“orang kelainan upaya”(能力差异人士)。残障人士并非没有能力,只要肯努力拚搏,他们的成就也不输其他人。
所以,他凡事都讲求完美,不只在学术成绩上,就连学习画画、钢琴、吉他、华乐时,也一定要做到满分。虽然听觉不敏锐,他却已考获八级钢琴水平,吉他的造诣也很高。
其学习之路布满荆棘,所幸一直获得家人的支持。
其父亲张咏雄说,凯仁自出生就失聪,3岁以前无法听见,也不会说话。家人在凯仁3岁时为他佩戴助听器,并把他送到吉隆坡学习口手标音法。
就这样,一直到5岁,凯仁才在师长的细心教导下,开口说话。口手标音法是以马来文传授的,因此,家人至今仍是以马来文与凯仁沟通。
曾被老师奚落
为了让凯仁接受正规教育,张咏雄毅然把孩子送入一般学校就读,却也因为这样,让凯仁的学习之路特别坎坷。
有一次上课时,凯仁听不清楚老师的问题,无法作答。没想到那名老师却当面奚落凯仁,取笑凯仁长这么大了,为何连话都说不清楚?还问凯仁到底是男生或女生?
这件事让凯仁很难受,弱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为了替孩子平反,张咏雄隔天一大早就冲到学校,找那名老师理论。
如今看著凯仁学有所成,身为父亲,他感到光荣。回想孩子成长的点滴,张咏雄说:“这条路很辛苦,但我们总算熬过了。”
母亲李秀玉及妹妹张蕙心也出席今日在理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分享喜悦。
看著凯仁说著,一直以来这么用功读书,其实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家一家人都红了眼眶,闪烁著既光荣又感动的泪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