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钱值得花”,这是一句许多人蛮熟悉也认同的话。花几千令吉参加国外旅行团,钱花了,留下经验,经验比钱更有价值,所以几千令吉值得花;花几千令吉买一台滤水器,能杀菌、能安心,钱花了,避免寿命短几年,生命比金钱价更高,所以几千令吉值得花。
许多人,尤其是在穷困家庭长大的,不是一开始就能认同和实践“有的钱值得花”这观点,他们是在长大后、工作了、有收入了、稍微宽裕了,慢慢才能做到不负疚地买一杯星巴克饮料享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时间值得花”这句话表达了学习的真谛,学生必须尽快懂得并实践,才不至于身处学习的时空中却没进行实质地学习。
课文值得花时间读一读。简要的讲义能突出重点,但重点、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推理,唯有读课文才更能看出其脉络。课文的全体结构,需要花时间停顿下来想一想才能捉准全貌;有的课文读前忘后,读后忘前,有必要花时间重复读了再读。有的重点唯有在重读中才能被摸透。
解题的时候值得花时间去摸索。题目描述的背景需在脑海中建构,题目中有哪些已知的信息,哪些信息缺失,已知的信息和需知的信息有什么联系等等,都需要花时间去看去想去整理。有的学生一旦看不懂题目就投降,不肯花时间摸索,不肯花时间试一试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那样的路径是否可通,宁可自欺欺人地借讨论之名看同学的题解,结果得到了答案却不能消化,毕业时仍欠缺自行解题的能力。
上课之后,带回了新的概念,也需要花时间让新概念顺利嵌入脑袋中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去。每十分钟给你一个新概念,不断阅读而不停下想想,这看起来是在努力学习,但实质的学习其实难以发生。
实质的学习急不来,需要时间对照新旧观念、评估新观念并重估旧观念、调整甚或抛弃旧观念等,这嵌入的过程急不来,也说明了临时抱佛脚行不通的原因。短时间内硬把各个概念塞入脑里,只能记住一时。一次次应付考试地死背,一年年没真正学得什么,怎么还会对学习有兴趣呢?
适当的空闲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这段时间也值得花,不能视为浪费时间。我们必须相信学习之后的一段休息时间,散散步、听听音乐,甚至是睡个觉,虽然没捧著书,但脑袋却在把各个习得的概念联系起来。要若不相信这一点,就不会重视空闲的时间,放学后就可能会“珍惜时间地”赶一场场的补习或活动。很多科学家的灵感都是在忙碌一段时间以后的空闲时间迸出来的,说明了表面不学习并不表示内里脑袋不在运作。
学习不可抄捷径
想像的时间也值得花。“直线是曲线的特例”是怎么一回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学了这两句诗,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你和李白在不同的时期抬头望同一轮明月的图像?相隔千多年,相距几千里,同一个月亮,那究竟是什么感觉啊?想像需要从容的步伐,放下书本脑袋才会自由运作,赶著一课一课地读,急著一道题一道题地解,就错失了很多必要的想像。
学习也需要花时间感受。以成语为例,不只要学会“睚眦必报”的含义和用法,也要感受此成语以“瞪一眼也是仇”为例的说明之彻底;同样的,要花时间去感受“拔苗助长”之形象、“沉鱼落雁”之夸张、“趋之若鹜”之传神、“杯水车薪”之贴切、“一针见血”之一针见血。有了感受才能审美,才能尝到学习之乐。
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读课文、解题、组构概念间的关系、想像、感受。与其读长长的课文,他们要求老师提供简要的笔记;他们认为花半小时解一道题太不划算,也缺乏耐性去面对一时解不了题的无所适从,急著向别人要答案;他们上课是去拾术语,捡了一堆的术语却没花时间消化,就如回收了一堆书却没去分类一样;学生的学习常受考试的左右,平时没花时间去认真搞懂,到得考试时则匆忙硬吞,自然把该有的学习细节(推理、想像、体会等等)都忽略了,诚然仍能应付考试,却典当了真正的学习经验,这就如看起来是在深思,其实却是在漫想一样。
许多人因看到经验重要,所以即便多花一些钱也愿意去旅行;唯有能看到学习不能急、不可抄捷径,我们才会认同在学习中“有的时间值得花”。谁一旦在学习中愿意花时间,就自然地肯详细地读、深入地想、从容地体会,其素质必然和急著阅读和学习的人有所不同。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