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胆岛处处可见螃蟹标志或造型,此为码头边的金色大螃蟹,让进出游人眼前一亮。

雪兰莪巴生吉胆岛(Pulau Ketam)或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华民老渔村,这座曾遍布螃蟹的浮脚楼渔村近年崛起成为游人新宠。吉胆岛实则也非小小岛,与东海岸的日浪岛(Pulau Redang)面积相若。许多到过吉胆岛的朋友未必知晓,吉胆岛既是岛名,也是渔村的名称,吉胆岛渔村位于岛的东南侧,东北侧还有一个华民渔村五条港(Sungai Lima)。

顾名思义,吉胆是马来文Ketam的音译,最初村民以潮州话称此地为“吉洞岛”,后期通用吉洞及吉胆两个名称,至1970年代在报端上仍可见吉洞之使用,此外1935年刘焕然《英属马来亚概览》则有“吉丹”之说。然而到了1960年代末期,吉胆岛村民逐渐放弃潮州话的吉洞,也因当时吉隆坡甲洞(Kepong)亦被称作“吉洞”,故普遍选择以华语发音的“吉胆”,与马来文比较对音。

由于Pulau早年仍未有中文统称,有者音译成普罗吉胆、福罗吉胆或蒲芦吉胆,不过亦有1923年谭俚夫《南洋埠名》“浮罗山淡”之说,最终始统称浮罗吉胆,与吉胆岛同属大家认可的中文地名。早在1891年英殖民地图已标志吉胆岛的存在,惟英国海军水文局出版的经典航海指南并未收录巴生吉胆岛。然而,Pulau Ketam在南洋也非罕见的岛名,有些航海指南即收录了新加坡的Pulau Ketam(在Pulau Ubin乌敏岛南边),或是收录印尼廖内(Riau)群岛的两个Pulau Ketam。

英文对吉胆岛的称谓既有Pulo Ketam,也有Ketam Island甚至意译成Crab Island。至今,吉胆岛上仍有不少螃蟹的造型,尤其码头通往乘船的人行道,有一个独特的金色大螃蟹造型,让所有进出吉胆岛的游人眼前一亮。此外,吉胆岛历史悠久的福龙宫(李府童子爷庙),庙脊前亦有一个螃蟹造型,在南洋华华民庙宇可属难得一见,难怪有外国游人误以为是Crab Temple(螃蟹庙)。据传吉胆岛有人烟起即有福龙宫,1995年福龙宫庆祝100周年,至今已有130年。

问题在,曾经的螃蟹岛美誉似已大不如前。由于红树林的砍伐,对螃蟹的栖居环境严重污染,吉胆岛不再是螃蟹的主要生产地,都说吉胆岛的螃蟹近乎绝迹。一名老渔民告知,吉胆岛也非完全没有螃蟹,只是大多螃蟹寻找新栖居地移民走了。如今吉胆岛餐馆卖的螃蟹,多从外地运来,本地螃蟹仅占极少数。印象中笔者觉得比较特别的螃蟹煮法是快乐香海鲜的“八宝蟹”。

1950年英殖民地图,吉胆岛上有两个渔村,一是东南侧的吉胆渔村,一是东北侧五条港渔村。
1950年英殖民地图,吉胆岛上有两个渔村,一是东南侧的吉胆渔村,一是东北侧五条港渔村。

从1907年马来亚联邦地图可见,吉胆岛周边被一大片沼泽地包围。由于地质属湿泥地,尤其适宜红树林生长,基本上再无其他植物。岛上房屋也尽是浮脚楼或称高脚屋,屋脚少则二至三尺,多则八至九尺高,浮脚楼或高脚屋加上海、岛并融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吉胆岛渔村另成一格的自然景观。感觉上,吉胆岛就似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渔乡。

岛上主要有五条可当避风港的港湾,马来文唤之一条河至五条河,华民则称之头条港、二条港、三条港、四条港及五条港。吉胆岛渔村位于头条港或简称头港(Sungai Satu),二条港为十多户原住民的聚居地,三条港与四条港无人居住,四条港日据时代一度成了岛民墓地,五条港是另一个华民渔村,除此吉胆岛其他地方再无人烟。

吉胆岛的开发确与螃蟹有关。话说,吉胆岛原是荒无人烟之地,根据《吉胆岛海南会馆87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最初有三名海南籍渔夫陈耀天、黄良深和严福秋, 1860年代南来后定居巴生港口海南村,因为发现吉胆岛螃蟹产量丰富,每日乘舢舨到吉胆岛海域捕捉螃蟹,再把螃蟹运到巴生港口贩卖。

由于吉胆岛和巴生港口有一段距离,三人相继在岛上建起简单的高脚屋暂住,轮流每日运载螃蟹至巴生及采购日常用品,但每天的划行非常劳累,最终遂定居吉胆岛,换言之华民聚居吉胆岛已有170年。1875年前后,不少潮州籍、福建籍先辈亦相续来到吉胆。1894年一份记述英殖民雪兰莪参政司等到巴生视察的报告云,吉胆岛大约住著500名华人渔民和20名马来渔民。

虽然海南籍人最先在这个沼泽小岛落脚,但后来却被潮州籍人和福建籍人居上,潮州人在过去百年来成为岛上的主导华民。如今村民以潮洲人居多占60%,福建人30%,还有一部分海南人,潮州话则为村民沟通的主要方言。海南人在岛上留下的遗迹就只有一间海南会馆,以及由海南先辈设立的昭应庙天后宫。

2006年吉胆岛新建的“头条港桥”,村民惯称吉胆岛为头条港或简称头港。
2006年吉胆岛新建的“头条港桥”,村民惯称吉胆岛为头条港或简称头港。

1894年追随参政司视察雪兰莪各地的官员H.K.J.记述:拂晓时分,我们乘船驶向Pulau Ketam,沿著那条构成渔村“主要街道”的泥泞小河划船前行。上岸后,我们沿著摇摇欲坠的木板路走著,这条木板路就是村里的“人行道”。主要的捕鱼方式是使用sungkor(笼虾器),捕捉用来制作峇拉煎(blachan,亦称虾膏)的小小虾,此时这里唯一能卖出去的商品也正是峇拉煎。

这种小小虾马来文称udang geragau,除可制作峇拉煎亦可制作虾仔酱,也即华民口中的“真加洛”,音译自马来话之cincalok。奇怪的是,H.K.J.的记述完全不提吉胆岛的螃蟹,反而强调吉胆岛的峇拉煎。根据此官员的记述,华人渔民反映他们这个季节的收成不错,一些此前迁至印尼廖内Karimon岛的渔民,现在已经返回或正打算返回吉胆岛。

至1980年代,吉胆岛渔村人口一度达二万人。随著渔获减少及政府捕鱼法令限制等,1980年代吉胆岛人口开始外流,2011年统计显示吉胆岛村民已减至6000多人,约1200户人家。原来许多村民迁居岸上,或到其他渔获更丰富的地方讨生活,尤其移居柔佛兴楼(Endau)者较多。也有一些拿手肉骨茶的吉胆岛人,迁至八打灵再也开店数十年不衰,岛外打著吉胆岛风味的餐馆亦不少,诸如吉胆海鲜餐馆、吉胆家乡海鲜饭店与吉胆渔村海鲜生锅等。

至于五条港,是全马虾米产量居冠的渔村,不但“虾米之乡”的美誉当之无愧,还因民风淳朴被喻为海上世外桃源。在全盛时期1990年代,五条港有180艘船专门捕捉小虾,随著渔获减少及缺乏劳工等,捕虾船如今不及全盛时之半数。当地父老都相信,五条港已走过百年岁月,据称1920年后便住有数户人家,如今则有约莫两百户。

五条港渔民多源自福建同安,原本居住在吉胆岛外围的小岛,后来发现五条港环境更宜居住,便开拓此荒野港湾,人口陆续移居并建立 “小同安村”。五条港华民近乎100%为福建籍,其中75%源自同安,馀者祖籍厦门及金门。

吉胆岛渔村一景,经常被喻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渔乡”。
吉胆岛渔村一景,经常被喻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渔乡”。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没钱论”被批无知傲慢 美名嘴回呛安华:你们几乎快吃不上饭了

阅读全文

19岁华裔少女失踪 警发布消息寻人

阅读全文
庄福仕直言孩子虽已不在了,但看到他的努力没白费,还是很欣慰。

庄愷桁SPM成绩达标 父亲考虑亲赴坟前告知成绩

阅读全文

误植“双星八条纹”国旗 教育部道歉

阅读全文

天然气管道如“计时炸弹” 民众:缺乏共存知情权

阅读全文

假送餐员抢劫老翁 被真送餐员捉个正

阅读全文

刘美莎:国盟把“猪”当政治工具

东方文荟

霹雳亚亦君令补选在即,国盟老招重施,又把“猪”搬上选战舞台。伊党副主席依德里斯阿末召开记者会,质问为何马来选民为主的地区...

阅读全文

颜玉君:从校园深伪看AI滥用——人性和制度的裂缝

东方文荟

近日,新山宽中爆出某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将数十名女性学生的照片移花接木,制作成不雅图片。事...

阅读全文

姚文杰:一张一驰

东方文荟

每每看到前辈译者或作者出书,我都会觉得很开心,因为业界先进大多很低调,即使译著等身也不愿意在自己名下写一本跟翻译相关的书...

阅读全文

林艾萱:400亿未偿还的警钟

东方文荟

高等教育基金(PTPTN)自成立以来,已帮助无数学生完成高等教育,而笔者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记得在1998年,当时因为经...

阅读全文

杜新宝:纠纷中的思考方向

东方文荟

国家级别的纠纷,动员万人示威也未必解决得了。即便只涉及两三人的纠纷,也复杂得很。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有纠纷。但这不可能。而...

阅读全文

陈仁杰:对外挥金,对内众筹

东方文荟

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爆炸事故震惊全国,灾情严重,灾民苦不堪言。各个相关单位已经展开调查,事故具体成因至今仍未揭开。公众惟有...

阅读全文

周忠信:美国关税导致中美政治对立与军事紧张

东方文荟

我和你都没生意往来了,还怕什么?!中国周五宣布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关税由84%提高至125%。中国指出,在这125%关税水平...

阅读全文

林艾萱:钱是养命的柴米油盐

东方文荟

在这个什么都讲求”物质享受”的时代,很多人心里其实都在想一个问题:”有钱,真的就会快乐吗?”看起来答案很简单,有钱就能住...

阅读全文

姚文杰:换个观念

东方文荟

这个年头若还要开车一两个小时才能上班,也实在是太累人。周五凌晨连绵夜雨,相信让很多开车上班一族觉得忧心忡忡。若搭轻快铁或...

阅读全文
升旗山上的360度观景平台,山下即为乔治市与槟城海峡。

雷子健:升旗山绝顶风云

东方文荟

升旗山是英殖民在东南亚最古老的高原避暑胜地。尤其喜欢槟城升旗山冷冽的空气,天晴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天凉时,细雨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