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4日讯)随著教育部宣布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10A及A-自动录取进入大学预科班,引发广泛讨论,国际关系学者廖朝骥博士分析,“10A自动录取”课题表面上是学霸们的竞技场,实际上却是一面反映教育制度深层问题的镜子。
他今日作客Ai Fm的“爱东方聊天下”节目时解释,这项宣布也带出一系列问题,即当政府允诺更多自动录取资格,是否有足够的学额、住宿资源与后续衔接国立大学的空间。
“大学预科班算是一只脚踏入国立大学,但另一只脚要进得去,也得看大学的学额有没有同步增加,尤其是热门科系。”
他也谈及“直接录取”(direct intake)现象逐渐普及,国立大学因应预算削减,开放付费制的基础课程(Asasi),让其成为新的学费收入来源之一。
他表示,但这也将引起外界质疑,当“直接录取”与大学中心单位(UPU)录取并行,是否会排挤原本应享有政府津贴名额的学生。
“这其实是一个对高教市场的重大冲击,国立大学不再只是依靠UPU,也开始和私立大学抢学生。”
热门科系如何扩招 以应对未来社会需求
廖博士也分析,教育资源的集中或平均分配则引发另一层讨论,政府所推动的人工智能(AI)、技职教育(TVET)、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发展方向,也显示出我国在高端科技人才上的匮乏。
“这是否说明,该重新思考现有科系分配比例,引导学生朝未来产业需求发展?”
他指出,重新检视“成绩至上”的升学机制,将是大马教育需面对的课题,若仅依靠分数来决定未来,那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就是一批考试机器。
他也认为,除学术成绩之外,应强化对软实力的重视,重新思考人才培育的策略与教育投资的优先顺序。
“今天不只是看谁考试强,更应看到谁的抗压力、人际沟通与团队精神更好。”
他也呼吁,教育部与学校应加强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从选科、性向测验、职业探索到升学策略,给予学生更多元视野与决策能力。
他提醒,教育的核心不该只是制造学术精英,而是启发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生涯方向。
“这一代学生未来要面对AI带来的冲击,他们真正要培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力,这才是AI无法取代的价值。”
【爱东方聊天下】进入大学预科班的10A入场券
嘉宾:国际关系学者廖朝骥博士
主持人:YY雁颖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