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成立于2016年,力图通过高等学府之间以及高等学府与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留华学生,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铺路。
留学中国对马来西亚学子来说已非新鲜事,一旦提起,自然就让人想起其升学条件,除了需有好成绩,还必须持有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TPM)、A Level或其他同等资格的学生才能进行申请。然而,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China Campus Network,简称CCN)打破了这个门槛,仅拥有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学生也能申请到中国留学,先修预科班,毕业后再到联盟中的28所高等学府深造,包括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除了留学时所能获得的知识及当地文化认知,未来职业发展也是学子们决定到何处深造的关键要素。为了确保留学生的未来发展获得保障,同时解决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CCN特别成立了赴华留学生职业服务项目。
“我们的工作范围主要涵盖了4项:就业、实习、职前培训及职业生涯辅助。我们会为最优秀的学生匹配最具价值的工作。”赴华留学生职业服务项目负责人罗波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年会及校企合作论坛”上表示,在与中国各大企业进行联系后,发现他们在人手短缺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海外分公司。
早前,CCN的高等学府推荐了200余名优秀学生,但罗波认为这个数量远远不足以应付企业所需的人力。他笑指,一家企业就需要约莫30名新血,而现在他们需要应对的是上百家的企业,需要的人数更是难以估计。
罗波在参访设在俄罗斯的中国企业时,发现当地属地化的公司非常少,且公司内的中国人占70%左右,而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此导致高成本以外,也导致企业无法变得在地化。”他在与各大企业洽谈合作时谈起赴华留学生时,许多企业都感到非常惊讶,并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大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他们会说:‘哇!有这么好的留学生,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这就是来华留学生的价值。”
他指出,通晓中国文化的留华学生回到自己的祖国发展时,会是驻海外的中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早前有印尼留学生在与罗波谈话时透露,赴华留学生在当地比欧美留学生更受欢迎,而在中国有两年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则是炙手可热,工资可比别人高出许多倍。
助了解中企文化
罗波认为,学习是多样化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为了让留学生能真正融入和了解中国,他推荐两类企业让学生去实习,即服务型企业和科技型。“要了解中国的消费,就应该跟人打交道。”
赴华留学生职业服务项目联系了许多高档餐厅,针对东南亚学生提出实习机会,并且有餐厅愿意提供免费住宿及每日150至200人民币的生活补贴。在科技型企业方面,他则联系了华为,届时将会为学生安排体验性课程,并且将之设为商业挑战赛的节目模式,让学生去了解最前线。“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了解,华为也会派工程师前来讲课。”
“我们会帮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的完美转身,缩短留学生适应中国企业的时间。”罗波指出,赴华留学生职业服务项目会在职前培训中讲解中国企业文化、如何做企业沟通、工作汇报、如何写商业报告等。他表示,这项培训是将由企业来给学生们上课,且是免费课程。同时,当局也打算设立一个平台,让留学生在就业后转换工作时,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三四年后离职,我们还会持续辅助他们的职业生涯,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匹配工作。”
课程内容有一定难度
CCN的成立是为了统一留学中国学生的招生和培养模式,同时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连线合作伙伴,解决当地企业的国际人才短缺问题。目前,CCN在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哈扎克斯坦、迪拜等8个国家皆设有当地办事处,从成立至今年3月已招揽到787位预科生。
然而,在推广的路上,CCN也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如何招揽优秀学生、保障留学中国的教育质量等。CCN常务副会长周涌表示,中国高等学府并没有做在品牌建设上花太多精力,不似英美澳等国家,有明确的“品牌”宣传。“要是高等学府本身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够,好的学生就不会选择成为你的学生。”他举例,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机构都在致力推广英国,让人知道这个“品牌”,成为学子们心目中的留学胜地。
同时,周涌也指,各国基础教育情况不一样,因此高等学府必须具备辨认好学生的能力。“我曾与某家高等学府进行讨论时提到马来西亚,对方的反应是说马来西亚的学生很差,只有60至70分。但他们不知道马来西亚走的是英国体系,而不是中国的百分制,70分其实已经是Distinction(优秀)了!”他表示,成熟的留学国家如英国、美国都有自己的评判体系如A Level、GRE等,因此CCN也会推出联盟入学考试,组织及统一自己的入学录取标准。
5个统一筛选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进入高等学府,我们现在通过5个统一打造内部教育体系。”CCN学委会副主任杨静思表示,CCN会以统一预科录取、统一培养方案、统一考试评估、统一质量保障及统一大学录取作为筛选学生的门槛。她指出,CCN在这个制度上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管理中心和国际预科中心,由三方面来做研发、评审和追踪教学执行,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过程达标。
“不少学子都不懂得汉语,需要在这一年内学习,同时需要学习自己专业的汉语词汇。”成为预科生后,学子们首要学习的是基础汉语和专业汉语,再进入基础知识学习,最后才学习专业知识。虽然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但预科的课程设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杨静思透露,2017年总报读人数有324人,到了第二学期剩下256人,最终参与毕业考试的只有201人。“这里面有30%的人消失了,小部分是被动式退学,但大部分是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就主动退学了,当然也有人选择放弃考试。”
杨静思坦言,上大学并非只有预科这一条路,有些学生最终选择退学,转而以考汉语水平考试(HST)来进入大学。杨静思指,这个挑战现在不面对,进入大一仍需要面对,但学生则说:“这个对我进大学后有帮助,但对我进入大学没有帮助,等进去大学后再打算吧。”这句话让杨静思开始思考这个考试的意义,但她认为如若及格率及最终的考生率如入学时的数额,那么整个评估和质量也将有所不同。
大马留学中国中心11月办教育展
CCN于2016年年底在大马设立了海外办公室——留学中国中心,负责人陈志成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跑了全马200余所中学。“本地许多师长对中国的观念还停留在落后、跟不上时代的10年前。”陈志成坦言,在大马推广留学中国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难以改变师长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去年带了88位中学校长、老师及辅导老师到中国参访,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地的教育方式及其科技技术的发展。
“不少校长和老师在回国后立马联系我们,请我们过去办宣讲。”他笑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国力强大,加上在政经文教上都进步神速,是学子们留学的好地方。陈志成认为,大马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占了一定的优势,通过留学中国、配合校企合作,可帮助大马人了解中国企业文化,回国后也可加入中资企业发展,对学子的前途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他认为本地学生应抓紧机会,搭上这辆迅速发展的列车。
他透露,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到中国留学,CCN将提供一系列的奖学金供学子申请,视乎成绩及面试情况而定。“CNN的高等学府都是985/211的顶尖大学,学生们完全无需担忧自己以后没有工作。”
目前,马来西亚CCN办事处已招收了19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陈志成将明年赴华深造的学生目标设为500人,希望借由今年11月初所举办的教育展,邀来大学及中资企业参与,达到这个目标。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