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政府取消了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的中学津贴后,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就以独立中学的名义在这片土地上自立自强的扎根与发展。1973年的独中复兴运动及《独中建议书》为独中课程与后续发展路线定下了方向,使得独中成为我国华教发展的引以为傲的一环,也是华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资产。
走了半世纪的独中教育,最近却处于个进退维谷,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可以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来谈。首先是外在环境的激烈变化,在全球化与网路科技发展的冲击下,过去壁垒分明的国界、校园与校外分界线已经渐渐的消失,然而学校仍无法很好的理解,甚至调管理与经营模式去面对这个改变,使得独中有着一种离地与脱节的情况。
这种脱节的情况包括受到来自国际学校的挑战,以及资讯发展与人工智能浪潮对生活的影响。目前的独中对于国际学校与相关课程的竞争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虽然董总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至今却仍然处于一个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对大部分学校与老师而言根本就看不到一条明确的改革发展路线。主管独中统考的董总考试局更只能够处理每年的统考业务,对于统考改革毫无招架之力。
这几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与挑战,各国的教育主管单位都试图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资讯素养、媒体识读等方向寻找将最新科技融入教学,让学生准备好面对新时代的方法。只是独中的办学似乎没有跟上相关的变革,先别说如何将教学工作与人工智能结合,提高教学和学习成效,连学生利用人工智能作出违法的事情也毫无警觉,古来宽中学生移花接木事件便是如此,也因为校方的低估最后造成对了对学校严重的伤害。
主导独中统一课程改革的董总没有办法组成完整且专业的团队进行推动相关工作,直接造成独中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脚步缓慢,课程改革形同牛步,而日新月异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更令独中课程与现实有巨大的鸿沟,如何让学生准备好面对未来生活成为一个极大的难题。
当然,独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不能将责任全归咎董总,独中师资困境是独中教育发展多年来的短板。除了一直以来的待遇问题外,老师的高流动率也是独中在推动课程改革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缺乏各科专业背景师资的情况下,确保新老师能够有效的进行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成为校方重要的任务,然而不少年轻老师在熟悉相关工作后,却因为各种因素离职,使得学校常年疲于奔命的进行新老师培育工作,根本无暇思考教育改革与课程革新的事宜。
对于整个外在大环境改变的应变能力,独中教育很显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即使董总试图进行课程改革,但因为各种因素,造成独中教育失去先机,导致只能不断使用过去的方法来面对当下的问题,一种力不从心的氛围弥漫在整个独中教育现场。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