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庙宇被认为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场所,青年多半止于协助筹办庙会、演出舞龙舞狮,或维持香火。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的出现,就尝试突破这样的刻板印象。青年团不仅关注庙宇事务,更主动走进文化、教育、社会议题之中。
在去年2024年8月初,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就展开一场别具意义的交流之旅,前往吉隆坡参访林连玉纪念馆与隆雪华堂,展开一连串关于华文教育、青年公民意识、人权议题的深度对话。这场以“青年担当·文化传承”为核心精神的行程,充分展现出庙宇青年团跳脱传统宗教框架,走进社会、接轨时代的坚定意志。
在参访林连玉纪念馆时,获得林连玉基金会主席侯渊富先生、署理主席廖文辉、副主席姚丽芳、纪念馆馆长徐威雄以及执行长张竣文等热情接待。青年团成员在纪念馆的导览中,深刻理解林连玉先生为民族教育所作出的牺牲,也认识了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
双方探讨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青年对公共议题的关心程度、如何激发青年参与华团的热情等议题。基金会也对青年团提出殷切期许,希望团员们能够持续关注时政与族群事务,走出庙宇、走进社会。
林连玉先生,被誉为“华教斗士”、“族魂”,一生捍卫母语教育,为多元文化社会贡献良多。他的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深刻影响著今日华社与青年的价值观。

在拜访享誉全国的隆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时,获时任隆雪华堂青年团团长李仕强亲自接待,副秘书颜志杰、理事蔡传煌、团员王玟皓等也热情参与。交流座谈中,双方围绕“民主、人权与青年的社会角色”展开对话。青年团成员分享了他们在地方上的观察——青年对公共事务的冷感、资源不足与管道有限的现实挑战,也表达了对未来更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渴望。
李仕强团长也亲自带领士乃青年团参观隆雪华堂历史走廊,逐一讲解该会堂百年发展、抗争故事、公共倡议,尤其著重讲述了隆雪华堂在近年来推动的言论自由、公民教育、反歧视运动等议题,让青年团成员感触良多。
庙宇青年团: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这两场交流不仅是跨组织、跨领域的对话,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地方与首都之间的相遇。
这不仅是一种“在地觉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新模式:青年用行动诠释传统价值的当代表达,用交流拓展地方文化的公共性。
我们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在尊重祖先文化的基础上,让青年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有当年轻人愿意主动承担,传统的根才会继续往下扎,文化的枝叶才会继续往上长。
未来展望:走出地方,连结社群
这些参访不仅加深了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对文化历史的认识,也拓展了对公共事务与社团角色的整体理解。透过与不同组织的交流,青年团进一步认识到青年在传统文化组织中的定位,已不再局限于执行或协助角色,而应积极参与社群发展与文化传播,成为地方活力的一部分。
从地方庙宇出发,青年团逐步建构起一种结合传统根基与时代需求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著重仪式与民俗,更关注青年自身的成长、社群的连结以及文化记忆的延续。在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公共参与意愿日益稀薄的背景下,庙宇青年团的存在与实践,展现出地方组织在文化认同与社会联系方面的潜在力量。
面向未来,青年团将继续秉持本土精神,在文化延续与公共意识之间寻找平衡,以更稳健的节奏持续深化组织基础、扩大青年参与空间,并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系列有节奏、有方向的内部建设与对外交流,逐步建立一个融入社群、扎根地方、面向未来的青年平台。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