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联盟终于执政中央了,写下马来西亚历史性的一页。当时,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莫过于安华。他代表著改革的愿景、民主的理想,以及对清廉政治的渴望。
然而短短几年后,人民对“希望”的热情逐渐冷却。安华如今已贵为首相,却似乎仍未摆脱政治妥协的泥淖;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寄予厚望的改革承诺,正一点一滴流失在现实之中。
改革乏力,民意日渐消磨
安华政府上台后,原本箭在弦上的制度改革——如反跳槽法制化、公务体系革新、选区划分公平化、强化国会独立性等——进展缓慢,甚至迟迟看不到方向。改革优先顺序混乱,沟通不透明,使人质疑政府是否真有改革的意志。
人们开始担忧,改革是否早已让位于权力维稳?抑或,“改革”终究只是政治妥协下的装饰词?
教育停滞,未来难现希望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人民曾期盼安华政府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打破应试至上、保障母语教育平权、提升师资与资源分配,尤其是缩小城乡差距。
然而现实令人失望。单源流思维依旧主导政策,大学缺乏自主权,技职教育边缘化,宗教议题频频主导教育方向,结构性的改革仍遥遥无期。
这不仅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培育出具备竞争力与现代公民素养的新世代。
反贪空喊,选择性打击令人质疑
尽管安华多次表态“零容忍贪腐”,但反贪行动往往停留在表面,甚至带有明显的选择性。部分曾涉贪者如今不仅“洗白”复出,甚至重新担任要职,严重打击人民对反贪承诺的信任。
倘若“清廉”只是对敌对阵营使用的武器,却对盟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反贪也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非捍卫公义的行动。
政治委任重现,改革倒退如旧
安华昔日批判政治酬庸,主张以专业治国;但如今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重新充斥政治委任,不少人选毫无专业背景,仅凭政党关系或裙带上位。
人民所期待的,是制度的更新,而非旧瓶装新酒。
对保守势力让步,多元社会价值受挫
“我们是一家人”曾是安华的竞选口号,但在执政后却频频向保守主义势力妥协。面对种族与宗教极端言论,政府多次选择沉默,甚至对排他性政策睁只眼闭只眼。
这不仅削弱政府的道德立场,也助长了极端势力的气焰,最终将导致国家多元共存的根基动摇。
新闻自由退步,言论空间收窄
更令人忧虑的是,安华政府在新闻自由与言论空间上的倒退。过去高喊“新闻自由”的政客,如今却开始施压媒体、调查异议者、限制网民批评政府的声音。
对媒体的钳制,与过去他们曾誓言打破的威权体制,究竟有何不同?
结语:我们是否寄望过高?
安华并非所有问题的根源。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盘根错节、长期扭曲的体制。但正因为他曾被视为“希望”的象征,人民对他的期待也更高,失望也更深。
如今的施政表现,不仅促使我们反思改革的方向,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主的本质:希望,绝不应只寄托于个人,而应扎根于制度建设、舆论监督与人民持续的参与。
安华,曾是希望的名字;如今,却成为我们反思国家方向与未来路径的起点。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