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月入4900令吉看似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对一个家庭而言,在高昂的生活成本下,这笔钱往往捉襟见肘。特别是B40群体(低收入家庭,月入低于4850令吉),他们的经济压力尤为显著。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部分“B40家庭”竟能负担七八口人的生活开销,甚至供孩子入读学费高昂的大学,全程自费,无需依赖奖学金或高教贷款PTPTN。这些家庭还需应对房贷、车贷、水电费及日常开支,经济负担之重可想而知。究竟这些家庭是否真正属于B40,抑或存在未申报的经济来源,令人不禁质疑其经济状况的真实性。
更令人困惑的是,笔者观察到部分“B40家庭”使用比普通中产阶级更昂贵的智能手机,如iPhone 16,甚至在吃喝玩乐与奢侈品消费上毫不吝啬。当然,B40家庭并非必须过著看似困苦的生活,但这种大手大脚的消费模式,难免让人怀疑B40群体的定义是否被滥用或模糊。马来西亚众多的B40家庭,但其中有多少真正符合低收入标准?是否存在隐藏收入或非正式经济活动支撑了这些家庭的开支?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与此同时,M40群体(中等收入家庭,月入约4850令吉至1万0960令吉)的情况同样需要关注。这群“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表面上看似过著体面生活,实际却被房贷、车贷、水电费与子女教育费用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无法享有B40的现金援助或教育补贴,却需按时缴纳所得税和其他税务,生活负担丝毫不比B40轻松。在高物价与通货膨胀的夹击下,M40家庭的经济空间被不断压缩。马来西亚的通货膨胀速度对M40家庭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他们的收入增长往往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政策扶持B40群体,从现金援助到住房补贴,可谓倾力支持。然而,M40群体却仿佛被遗忘,鲜有政策为他们的困境发声。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M40家庭在经济压力下无处寻求缓解,逐渐陷入“隐形贫困”的困境。试问,当M40群体的经济负担与B40不相上下时,为何他们的诉求却难以被听见?
这不禁让人思考,马来西亚的社会福利结构是否过于偏重某些群体,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需要支持的阶层?B40的援助固然重要,但M40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政府应重新审视资源分配的平衡点,例如通过减税或针对M40的专项补贴,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公平的社会不仅是帮助最底层,更是让每个努力生活的家庭都能感受到支持与希望。只有在B40与M40之间找到平衡,马来西亚才能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经济环境,让每个阶层都能在高压生活中找到喘息的空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