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独中。”
这句话最近在社群平台上频繁出现,不少人见到新闻标题中出现某中学或某性骚扰,就立刻补上这四个字,仿佛只要出事的是独中,整个体系就自带原罪。
只是,当随意下这种定论时,仿佛带出另一个问题——这些人到底想责怪谁?是那些愿意揭开伤口的人,还是那些从未让人看到伤口的地方?
古来宽中AI合成裸照事件后,接连爆出其他独中性骚扰案例,引发舆论风暴。有些人开始对独中体制失去信心,甚至把标签贴到更奇怪的地方,例如嘲笑“这就是留台派的教育”、“独中生就是没纪律”等,类似言论在网路上悄然蔓延,把单一事件快速放大,投射成整体价值的崩坏。
但这些说法真的是在关心事件本身,还是只是一种方便省事的犯罪归类?
为何许多人总是太习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句话的结论?
事实是,这些爆出新闻的独中会让社会知道这些事,是因为有人选择说出来、有人愿意报导、学校最后不得不面对——这是一种面对问题的勇气,也是一种透明度的展现。
反过来说,那些没出事的学校,真的是“没问题”,还是只是“没有人敢说”?
如果今天,一所学校愿意面对丑闻,愿意接受调查与检讨,我们该谴责它,还是肯定它?
当然,这不是为任何错误开脱。性骚扰的受害者值得社会还以公道,不作为的校方应当被问责。只是大家是否也该反问,现在希望彻底消除问题,还是只是把问题掩盖在看不见的地方,好让自己感觉世界比较干净?
那些愿意处理问题的校方,是否正是在走一条更值得肯定的教育之路?而不是像某些体系,在学生受害时选择沉默,在舆论压力下才象征性调查,在记者追问时只说“一切依法处理”,再无下文。
我们能否有多点分辨力,去看清楚这世界并不是“哪里没事,哪里就比较好”,而是“哪里敢处理事,哪里才值得信任”。毕竟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人从错误中学会成长,而不是永远保持表面的体面与完美?
当有人揭开伤口,是不是代表他相信,那里还有治愈与拯救的可能?
社会缩影
问题从来不是哪间学校会出事,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性骚扰不是某一体制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长期压抑、权力结构失衡的缩影。今天它发生在独中,明天也可能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补习班甚至家庭。
当大家评论一所学校或质疑一种制度时,是否也愿意看看在里面仍努力维持秩序的老师、勇敢发声的学生与家长?是否愿意把“独中”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发挥情绪的标签?
与其在社群媒体急著评论体制、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大家能否花更多力气理解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支持那些愿意改革的学校与教师,给予受害者真诚的声援与制度的保护?
毕竟,只有当社会停止用标签处理问题,开始用同理与责任建构制度,悲剧才不会一再重演。
我们不能期待一所学校没有问题,但可以期待它在面对问题时的勇敢与行动。而大众能学习的,是可以选择当一个不那么粗暴下结论的人。
毕竟,一起往前走的,是人,不是标签。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