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于下午2时45分左右,当皇委会听证会进行到半途时,皇委会主席丹斯里沈立强接到消息,向庭内的公众宣布听证会暂停。
亚庇警区主任赵迪蒂坤助理总监事后向媒体表示,法庭一名女职员在下午2时30分左右,接到一个口操马来语神秘男子来电,说有炸弹置放在法庭的垃圾桶内。
警方马上疏散法庭所有的人士,封锁法庭前面的马路,并派出拆弹小组和警犬到法庭进行地毯式搜查,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品。
搜查行动于下午4时完成,听证会并没有继续,明早9时续审。
传召3人供证
今天共传召3人供证,他们分别为历史学家拿督拉兰雅当教授、吉打北马大学教授蓝吉欣教授和前首长署徙殖单位贾阿法阿里芬。
皇委会主席为即前东马大法官沈立强,另4名成员包括沙巴大学前校长拿督卡玛鲁查曼安本教授、沙巴州前律政司拿督贺曼鲁宾、前吉隆坡总警长拿督陈沛武和前沙巴州秘书拿督慕斯达华。
所有证人是在皇委会执行官玛诺古录、拿督阿兹敏阿里芬和贾米尔阿丽宾的引证下,向皇委会主席等人供证。
据玛诺古录发表开幕词时指出,共有10名来自大马皇家警察和反贪委员会的官员受委任为皇委会调查官。
他表示,调查官从去年10月1日至今,共录取了184项口供。
据他陈述,听证会先是传召历史和人类学者供证,说明沙巴在1963年前的历史、各族起源、迁移和安置过程,以让皇委会对沙巴当时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画面。
期间会传召来自国家登记局、移民局、选举委员会、统计局、沙巴州首长署和沙巴发展研究机构的证人,针对外来公民所持有的各种文件进行说明。
同时,执行官也会传召数名曾在1960年内安法下被扣押的相关证人。而持有各种IMM13难民证、入境证、绿卡、蓝卡、永久居留证或公民权等证件的外籍人士,包括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尼人也会一一被传召,解释如何取得相关文件和享有目前的公民身份。
文化情谊吸引菲南人迁来
沙巴非法移民皇家调查委员会第一位证人,即历史学家兼霹雳州北马大学教授拿督兰拉雅当指出,大部分迁移沙州的菲律宾公民,尤其是南部群岛的居民,不单单是为摆脱终日该区与菲国中央政府对抗所衍生的仇杀和不安宁,抑或来讨饭碗,同时也因沙巴与菲南有著一股相同的社会文化牵引著。
专修大马政治、宪法和教育历史的她在供词时表示,在西方势力入侵东南亚与婆罗洲岛屿前,当时的北婆罗洲与菲南群岛虽然同受苏禄皇朝管治,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界限。
她说,所以,即使苏禄皇朝灭亡,但两地无论在宗教、家庭和社会环境文化方面,都有著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因此,她认为这些外来人并不能被列为外来移民,因他们与本地人有著息息相关的历史背景,而也就是因为这细细的情谊牵引,让他们奋不顾身移民进来。
她表示,对菲南人而言,沙巴同属他们的领土。
她认为,非法移民的课题不应被看作一个政治议程,因这不但是沙巴的问题,而是关系著全国的课题,这是各方需要以专业解决的问题。倘若这仅是因大选而挑起的课题,这根本就没有诚意解决。
她也建议政府能够拉近邻国之间的关系,以开明和人道的态度解决这项问题。
皇委会第二证人蓝吉欣教授供证时说,在1891年的人口与房屋普查统计,显示沙州人口达6万7000人,直到1970年,人口增长至65万1000人。这是因为华人从原本的7000人,暴增至13万8000人。
但他披露,在1991年的沙巴人口与房屋普查报告中显示,沙州人口突然暴增至170人,而当中有42万3000人被列为非公民。这些非公民并不能诠释为“暂时公民”。
他解释,政府每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是针对居留在沙巴的人口进行调查,因此,这批所谓的“非公民”应该是居留在沙巴的无公民权人士。
2运动登记非法移民及难民
沙巴非法移民皇委会前首长署徙殖单位主任贾阿法阿里芬,沙巴于1976年至1985年的难民登记运动中,共发出7万3000张IMM13难民证,附加徒殖区证件。
他解释,申请IMM13难民证的菲律宾公民须符合5项条件,包括在间接受到于1970至1984年菲南动乱影响,一旦申请获批准将被安置到州政府所划出的5个官方设定徙殖区,或33个受认可徙殖甘榜。
他指出,州政府在1987年至1992年也进行过人口分布调查,以便查知外来移民在本州的人数。
“在这个运动中受调查的外来移民将被发出临时认证证件,但仍不受首长署的承认。”
他表示,这个运动是针对所有非法移民,而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证件。被登记的非法移民约有32万5000人,当中不包括难民在内。
他也告知,在2007年的另一个行动中,发现仍有符合难民资格的菲律宾人并没有获得登记。
“我们之后将之提呈最高当局,如移民局、国民登记局和警方等,并召开数次会议,最后决定重新审查后再给予他们难民地位。”
至于第二次调查行动中的难民数目,他表示,当时他已被调职,故不甚清楚,惟预计当时约有9000名难民未获登记。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