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藤田孝典(Takanori Fujita)的大作时,实在是心有戚戚焉。此话怎说?21世纪社会有很多情况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表达的方式可能较为简化,例如“养儿不能防老”、“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回馈上一代的思想”等等。藤田老师直接了当,跟你我解释说,那个“以家人扶养为前提的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然崩解。
还是在人类福利学系教书的社会活动家用字比较精准、敏锐。之所以心有戚戚焉,是因为藤田老师凭著自己工作经验与社会观察,发现到原来不只是“没计划、放荡生活的人”成为下流老人,其他不流离浪荡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下流老人。
请注意,这里指的“下流老人”不是指责人家道德有缺陷、无品格,而是指由于本身资源不足也没有人可以依靠的高龄者。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是“往下流动的老人”。
至于多数人在年轻或中年时期想到“他们老年好可怜喔,但我还不至于会这样”的想法,不好意思,藤田老师的观察是:认为不至于会这样,不代表多数人准备充足避免最恶劣状况。即使是有准备,但是生一场大病就足以花光积蓄。
以日本这么一个物质富裕的国家来说,有很多贫穷人口也许是很难想像的事,更不要说“5080现象”,也就是年届知天命的年龄也依然窝在父母亲家里“啃老”,自己没有结婚搬出去也就算了,把自己搞得一蹋糊涂之后父母亲病重,不知道如何处理就逃走了。由于敬老文化崩塌,高龄街友遭到年轻学子攻击。“健康、有文化且健康的生活”,简直遥不可及。
也许是物质富裕但是人际关系非常疏离、冷漠,藤田老师观察到很多老人在公园餐风露宿,每一天到了人流熙熙攘攘散步、玩乐的时段,其实都没有人跟他们寒暄两句。莫说日本,我国经历新冠疫情时我也见过这情况。
不过说实在的,如藤田老师在书中写道,这个世代自己能养活自己也不错了。很多人没有多馀的资源养这么多人,家户以一人至四人为单位,以前的三代四代同堂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个互相照顾的好日子早就没了。
也正因为如此,藤田老师认为很多年轻人立志毕生不婚嫁不生育,非常节俭地生活只为了存够钱养活自己到老年不需要麻烦别人,生育率当然也就只有一路下跌。经济学家多数认为这只会造成经济疲弱,因为一个社会少了未来的新生代投入职场,市场也少了小孩成长期所需要的消费。
但是一早规划“如何优雅地老去”的人则不是担心这些,他们可能比较注重中老年后培养可以维系的人际关系,一直维持可以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与爱好,为的也是老年时期的健康快乐。
这概念也不陌生,因为邬裕康笔下的“忽然发现我们要的永远/竟然是这样的聊聊天/有多安慰”(〈跳上车子离开伤心的台北〉动力火车),早就提供了预言。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