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马来西亚社会接连上演数起“国旗风波”。从《星洲日报》报章封面国旗插图失误,管理层旋即遭停职处分;到《光华日报》因面子书刊登“辉煌条纹”图案未完整显示新月图案而受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传召调查。
正当舆论似渐趋平息之际,国旗插图再度“出师不利”,只不过这次的对象不再是媒体人,而是公布了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成绩分析报告的马来西亚教育部。此事一出,各路键盘勇士群起而攻之,尤以民政党为甚,仿佛得了“千载难逢”的借题发挥之良机,全党上下口诛笔伐、雷霆万钧。民青团煞有其事地高调报案,署理主席胡栋强更是第一时间发文告要求追责。
笔者非为错误开脱,但对于此等“喊打喊杀”的政治操作,深感忧心。若说《星洲》、《光华》尚属民间机构,尚可指为专业疏忽;教育部身为国家体制内中坚,确实理应慎之又慎。然而,错已铸成,当务之急,理应循循善诱,而非兴师动众喊打喊杀。尤其当此人工智能(AI)初入主流、万事起步维艰之际,许多插图设计皆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其误判瑕疵实属技术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实无需无限上纲。
所谓熟能生巧,任何新工具的使用皆需磨合。若以失误之偶发,便全盘否定其价值,或将改革进步扼杀于襁褓之中。更不应将一场技术性错误政治化、情绪化,演变为政治报复与斗争的工具。此风一开,必致“人人自危”,社会亦将陷入“你死我活”的恶性循环,终至积怨成仇,戾气冲天。
更值得警惕者,是部分政党落井下石,乘人之危的心态,其所求并非解决问题,而是趁势博取眼球、累积政治筹码。此等以暴制暴,只会制造更多对立、撕裂本已多元的社会结构。
在信息传播日益迅疾之当下,任何细节皆可放大成众矢之的。若无同理心,轻则抹杀努力,重则摧毁信任。媒体错了,已自省自律,岂应继续穷追猛打?教育部失误,理当检讨防范,也已第一时间道歉,是否又须动辄“挥刀问罪”?吾人若能放下成见,以同理之心看待彼此之过,岂不更具建设性?
因此,笔者认为,此时此刻,正可顺势而为,化干戈为玉帛。一方面,社会大众应以宽容之心接受教育部所做出的真诚致歉;另一方面,亦可考虑解除《星洲日报》总编辑陈汉光与副编辑主任蔡淑姗的停职处分。二人皆为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资深媒体人,数十年来将毕生心血奉献于新闻岗位,实不应因一时疏忽而蒙受过重之惩。
国旗之失,诚然“有辱国体”,但并未“伤人性命”;社会应以教训为镜,以包容为德。若能从这场风波中汲取教训,上下一心、警惕未来,则此“无心之失”,亦可化作“有益之师”。
愿大马的网路不会是一个各方虎视眈眈,伺机出击、你争我斗的战场,而是一个充满提醒与温情、包容与成长的社会。
愿国旗依旧辉煌,而国民之间,多一分共情,少一分仇视;多一分引导,少一分报复。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