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张吉安导演的《五月雪》上映,虽然不算“完整”,但也算是顺利登上大萤幕。我也带著“想了解五一三”的心情观影。电影结束后,给我留下许多想像空间,因为里面并没有血腥暴力的画面,而是隐喻充斥,悲情张力一点点往后拉。
我并非五一三的亲历者,但我知道有这段历史,而我也好奇这段历史。现今我成为历史老师,看著教育部制订的课本,里面对五一三描述仅草草带过,总觉得有些“不够”。我有责任了解这段历史的轮廓,然后告诉下一代。
我曾告诉同学们:“历史是记录一切发生的事,但要小心,历史可以被隐藏或修改。好奇心可以带领你看看真实的世界,只是你有没有动力这么做?”
我曾询问母亲,母亲当年也只是两岁的小孩,她所能提供的回忆有限,大多也是她成年后,家人告诉她的事情。
我大致整理她的说法:当年五一三发生时,妈妈一家人躲在住家旁边的河边。当时妈妈一家住在甲洞区,他们不是很担心,因为还有增江新村在附近“扛著”,暴乱应该不会那么快蔓延到这里。之后的每次大选,他们都会比较紧张,深怕五一三会再来。
为了填补我对五一三的了解,我阅读了《在伤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个人口述叙事》,里面整理了十九则亲历者的叙事。这完全在我脑海里涂上一抹红。
许多人会问,为什么要提起这整件事?又不能改变什么,又不能向谁追究。这只是在亲历者、族群、国家的伤口上撒盐,提起伤心事,值得吗?
当然,应该要提起,一直被提起。
如果国家能正视历史,而不是逃避或遮掩历史,才会真正能以历史为借鉴。选择不公开五一三档案与死难者资料,为五一三披上面纱,敲锣鼓舞,打扮成“禁地”,更让人畏惧历史。
先前有人提起五一三,将其当作恐吓的手段。你看,五一三是一个幽灵,而有人将它变形成武器,占据我们的想像,成为我们的恐惧。
每个亲历者都是噤声者,有些人不愿提起伤心事,有些人觉得提起也没用,当中也有人等待被问起这件事,希望他们的声音能被记录,历史能被记录。
五一三是预谋?是失控?是族群冲突?是政治阴谋?我们无从知晓。书本里,每个叙事者有自己的答案,也有各自的悲惨,不分族群。
这本书的出现为亲历者发声,也让我们看见五一三的各种面貌,拼凑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每则叙事都是一则悲剧。我很同情受访者,试想,大部分受访者是七八十岁的长辈了,而这件事仍在他们的心头萦绕。
他们追讨的正义,希望被公开的真相,或许有一天会到来,或许不会。然只要一直被提起,就会有人记得。有人记得,就会指著房间里的大象,大喊“这是大象啊!”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