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女儿升读小学后,教育部推行的学生阅读计划(Nadi Ilmu Amalan Membaca,简称NILAM )也成了我和她一起努力的功课之一。因为她还不擅长汉语拼音和电脑输入,所以一般都是由我当她的“电脑输入员”。
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推行的学生阅读计划迄今已进行逾三十年。此计划也是推动和落实2013年至2025年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PPPM)的目标之一,旨在推广学生培养终身阅读习惯,并提高大马阅读风气。
对我而言,NILAM的原意和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毕竟阅读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既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思辨与创造的源泉。
惟,社媒平台近日一直跟我推荐一些专页,却反倒引起我的反思。这些专页主要是一些老师和家长将一些读物的完整内容拍摄上网。不少原著就这样被翻页翻到尾页,然后一页页被翻拍上传。
或许,这些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孩子们写阅读报告,也可能是为了满足一些校方对“阅读篇数”的硬性指标,但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无法掩盖这背后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侵权行为!
当我们鼓励孩子通过阅读来学习时,却在同时默许或参与盗用他人智慧的行为,尤为讽刺。如果我们连对最基本的尊重创作、尊重知识产权都做不到,又怎能奢谈“培养阅读素养”呢?若孩子从小看见大人为了交差,不惜盗取一本又一本书的内容,日后又怎会明白著作权为何重要呢?
这不仅是对作者权益的伤害,也是对出版业的打击。一本好书的诞生,需要作者的构思、编辑的润饰、插画师的巧思和出版社的投入等,背后牵动的是一个完整却也非常脆弱的生态链。当我们随手翻拍、公开发布,实际上是逐步蚕食这个链条的存续基础。
我们并非不能分享内容,但合理使用并不等同于任意翻印。如果是分享一两页精彩片段或封面谈阅读心得和推荐,那尚可接受;但若是整本上传、无授权翻拍,便已越界。
这其实也应是我们通过NILAM阅读计划教会孩子的事——让孩子们学会阅读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作者、尊重原作、尊重知识产权。因此,无论是教育部、校方、老师抑或家长都责无旁贷,理应灌输孩子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截至上周,女儿很开心地收获NILAM阅读计划的一颗星,目前仍继续向她今年两三颗星的目标前进。由于我们从小就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所以家里的藏书量仍可应付。但实际上,除了购书外,我们也可以交换读物或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甚至善用各种书报刊物或优质视频等阅读资源。
诚如我曾在2024年7月17日刊登的《我不是教你诈!》里提到,每一个系统、每一种政策都不可能完美,而决定的关键往往在于人。如果真有孩子在阅读报告造假的话,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反应和应对。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机会教育,父母应就类似的活动灌输正确的观念,让孩子知道学习过程该追求的是什么。
推动全民阅读的道路,绝非仅靠数字堆叠。除了阅读以外,我们还能从中灌输下一代该有什么价值观和素养,这才应该是NILAM正本清源的核心思想。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