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的火药桶终于引爆。一场短短12天却震撼全球的战争,不只是两国间的武力交锋,更是一场关于霸权、更迭与战略红线的激烈博弈。美中两大国也卷入其中,一个出手直接介入,另一个则在谨慎中寻找机遇与边界。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中东,也让我们看见一个更加混乱、碎片化的世界秩序正加速成形。

这场冲突的导火线是伊朗日益推进的核计划。据情报显示,伊朗已储备了足够的高浓缩铀,可在数日内生产出核武。这对以色列来说,等同于生存威胁。在核爆点即将临近之际,以色列于6月13日率先发动空袭,代号“崛起雄狮”,瞄准伊朗多个关键核设施,试图一次性斩断其核武之路。

伊朗的回应同样猛烈,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席卷以色列城市,战火迅速升级。以往隐藏在暗处的“影子战争”,终于转为公开对决。

美国出手:有限打击,风险豪赌

面对以色列难以摧毁的深层核设施,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出动B-2隐形轰炸机,投下全球最强钻地弹——GBU-57,对福尔多等地下核工厂实施精准轰炸。这场代号“午夜铁锤”的行动,标志著美国自1979年以来,首次对伊朗本土进行直接军事打击。

美国的目标清晰:不想陷入另一场伊拉克或阿富汗式的泥潭,只希望“斩首”伊朗的核能力后迅速收手。但问题是,战争并非可以单方面定义“有限”。主动权很快交到了伊朗手中。

伊朗不再走正面冲突路线,而是转向代理人攻击、网络袭扰与地区骚扰,形成“低烈度、高持久”的新型对抗。美国虽技术领先,却可能因此被拖入一场战略消耗战。

中国的克制:崛起者战略自觉

与美方的高调行动不同,中国的反应则冷静、克制。北京谴责美以侵犯主权,呼吁和平对话,但拒绝对伊朗提供任何军事支持。原因很现实:尽管中国是伊朗最大石油买家,“一带一路”的关键伙伴,却也明白,在这场以美国为对手的战事中,自己不宜正面交锋。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的一个困境——它的全球经济足迹日益庞大,但却缺乏匹配的军事影响力来保护海外利益。这也是为何当战火波及中国在中东的物流与能源项目时,北京除了撤侨与喊话,几乎束手无策。

这不是逃避,而是现实考量。中国深知在中东采取单边军事立场将打破与沙特、以色列等国的微妙平衡,也会被拖入不属于它的区域泥潭。

多极化中东:新秩序的雏形

这场冲突虽短暂,却对中东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伊朗在军事与经济上遭重创,其代理人网络也因此土崩瓦解。长期由伊朗支持的真主党、胡塞武装等,面临资源断供与指挥真空。相反,沙地、土耳其等区域强国,则趁势寻求更大自主权,不再一味押宝美国。

这些国家逐渐转向务实多边的外交策略,追求灵活而非依附。这种“自由球员”式外交,将使中东未来更加复杂、变幻莫测。

权力审计:全球秩序进入“G-Zero”时代

这场冲突如同一场全球权力结构的“实地审计”,揭示了各大国在战略能力与局限上的真实面貌。美国依然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它的行动更像是一次被迫的干预,而非掌控全局的战略部署。虽然能够发动精准打击,却难以将战果转化为稳定的政治秩序,其全球领导力已逐步从设定议程者转变为反应型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则以经济影响力广泛布局全球,却在关键时刻显现出硬实力的缺位和对军事介入的谨慎。尽管在道义与外交层面积极发声,但面对对手与盟友之间的激烈交锋,北京仍保持距离,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行动能力去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至于俄罗斯,则因深陷乌克兰战事而难以在中东再投入资源,只能以象征性的表态参与局势。而欧洲,虽然关切战局发展,却再次在外交方向与安全判断上分裂,无法统一立场,也未能提出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整个西方世界的结构性疲态,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

换句话说,旧有的霸权体系已现疲态,而新兴强权尚未准备好或并不愿意承担起维持秩序的责任。全球正加速走向一个权力分散、领导力匮乏的“G-Zero”时代。在这个新常态下,冲突或许不再是偶发的异常,而是不断循环的预演。

冲突之后,不是秩序,而是不确定

2025年的以色列-伊朗战争,没有胜利者。它既没有终结核威胁,也未带来地区和平;没有新的国际秩序,却揭示了旧体制的瓦解。

在全球深度连结的今天,一场中东冲突,不只是区域新闻,而是全球动荡的前奏。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更动荡、更碎片化的世界,或许已悄然来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电费算法上路 “吸电巨兽”电费增加15%

阅读全文

3个月大遭女佣灌硫磺 “奇迹男孩”考获硕士志未酬癌逝

阅读全文
被告谢旭佘(译音)。(图取自海峡时报)

【情夫裸驾逃案】丈夫:两人若是朋友 为何全裸同车?

阅读全文

2男子疑酒后2地闹事 持假枪威胁车主殴打碌碌小贩

阅读全文

印裔男连环滋事 持假枪伤人被捕

阅读全文

长巴罗里连环撞 2亡16伤 【东方头条】 2025-7-3

阅读全文

陈维浤:大马教师压力与健康管理危机

八方论见

近年来,马来西亚频发的教师暴毙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悲剧不仅令人痛心,更暴露了教师群体在高压工作环境下面临的身心健康...

阅读全文

柯福特:青年担当·文化传承——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吉隆坡交流行

八方论见

长期以来,庙宇被认为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场所,青年多半止于协助筹办庙会、演出舞龙舞狮,或维持香火。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

阅读全文

曾志涛 :虚拟歌手——未来娱乐产业的新支柱?

八方论见

从日本初音未来、中国的洛天依、韩国的MAVE,到最近广受热议的AI虚拟歌手Yuri,虚拟歌手似乎走向主流舞台。AI虚拟歌...

阅读全文

任治荣:公开招生通道SATU——行动党又再实行障眼法

八方论见

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本应是举国欢腾之事,标志著驱逐积弊,破旧求新。然而,令国人深感失望甚至愤怒的是,新政权在诸多政策上,...

阅读全文

锺无艳:大马社会最冷一角,藏在华人社区?

八方论见

“如果你在路边出事,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会是谁?”或许你已经知道答案。这是一个我们不愿面对,但心里隐约明白的现实。许多时候...

阅读全文

江文宏:马华借昌明政府改革“松口气”

八方论见

内阁一锤定音,所有在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SPM)中考获10A(包括A-)的优异生,无论背景,皆可进入大学预科班。这无...

阅读全文

陆禹诚:从卫塞节庆典,看各州如何对待非穆宗教

八方论见

每逢卫塞节,各州政府的卫塞节庆典新闻和拨款纷纷上线,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高下立判。今年,不少州属开始加入举办州级卫塞节庆典...

阅读全文

振民:探讨公务员“瘦身”改革措施

八方论见

据报导,马来西亚公务员大约有160万人,约占总人口4.5%,即19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公务员,以人口比例是亚洲最高之一。每年...

阅读全文

刘美莎:从纳吉到赵明福,总检察署的专业与责任何在?

八方论见

马来西亚司法制度接连出现两项引发公众震惊的决定;其一,前首相纳吉在第二宗SRC案件中获判“释放但不等于无罪”(DNAA)...

阅读全文

张溢豪:屠龙者终成恶龙

八方论见

沙巴大学13名学生因参与“反贪2.0行动”集会而面临停学或开除的风险。校方虽仅确认其中两人直接卷入焚烧首相漫画肖像事件,...